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民间曲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民间曲艺

(三)民间曲艺

南音。福建最有影响的曲种。流行于闽南各地、台港澳以及海外华人旅居地区。南音源于唐代宫廷音乐,故有“御前清曲”之别称。传入福建后,与闽南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发展而成。它长期保留唐宋古代音乐典雅、悠逸的风韵,保留执拍击,众乐和鸣的古意,曲词词藻华丽工纤,文采飞逸,乐韵委婉清长,情感蕴蓄。曲调丰富而易懂易学。闽南农村几乎人人都能吟唱演奏。闽南南音崇尚结社,近十几年来,各地南音社发展极快,会唱频频,新苗辈出,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南音组织也十分健全活跃。南音作为“乡音”已成为福建省沟通海内外弦友和海峡两岸同胞情感不可缺少的纽带。近年泉州成立东南亚南音联谊会、中国南音研究会等,连续五度举办南音大会唱。海内外南音界互访活动十分频繁。
福州评话。福建主要曲艺之一。以福州方言讲述吟诵并有徒歌体唱调的说书艺术, 流行于省内福州语系区域。台湾省及东南亚也有演唱活动。福州评话源于唐俗讲,盛于明末清初。唱腔有序头、吟唱、沂牌三种。唱时以钹敲击间奏,成为评书类独特演唱方式。福州评话书目繁多,分长解、短解、半长短、公案、家庭五大类, 传统书目有《三国》、《精忠岳传》、《七侠五义》、《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龙凤金耳扒》等,现代书有《九命沉冤》、《小城春秋》等。
答嘴鼓。流行于厦门及闽南方言区。亦名“触嘴鼓”,含有斗口、舌战之义。是一种对口争辩产生幽默喜剧效果的曲艺艺术。传统曲目有《瞎子哑巴打架》、《乌猫乌狗》、《夫妻相骂》等。
嘭嘭鼓。又称“牡丹花调”,属莲花落的一个分支。流行于福安、霞浦、宁德、寿宁等县。唱词系七言诗体。演唱时用渔鼓、简板伴奏,用闽东方言演唱,曲调比较简单, 但富有地方特色。
建瓯鼓词。流行于闽北的建瓯、建阳、政和、松溪等县、市。当地人称为“唱曲仔”、“盲人说唱”。这种演唱:一种为单人唱,即由盲艺人执板、击鼓和唱;另一种为盲艺人结伙“唱目莲”,有领唱、帮腔、配以木鱼、小锣、打击乐,可连唱数天。书目甚多,分小段,如《和睦劝》、《夫妻劝》、《邻居劝》等,小本如《杨明劝妻》、《金腰带》, 大本有《孟丽君》、《二度梅》等。
俚歌。又称“梆鼓咚”,属渔鼓道情一脉,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原为卖艺为生的盲人说唱,后渐变为群众说唱的一种。演唱时以简板、渔鼓为伴奏,唱词七言韵唱, 没有散说。主要曲目有《陈三五娘》、《珍珠衫》、《邹雷霆》等。
褒歌。流行于闽南、台湾。以闽南方言演唱的采茶山歌、盘歌、田园歌、行船发展而成。表演时二人对答演唱,多为即兴编唱,内容以情歌为主。代表作有《大溪出有溪边沙》、《老鼠过溪》、《为娘刈吊》等。
锦歌。流行于闽南、台湾、东南亚。锦歌以闽南歌谣为基础,极具群众性,多为农村节俗自演唱,以后也搬上舞台。主要曲目有《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等。
竹板歌。流行于闽西客家方言区。曲调源于客家山歌,与大段叙事性歌词演变而成。内容分抒情、叙事两种。传统曲目有《赵玉麟》、《十二月长工》、《八月十五看月光》等。革命歌有《打破铁上杭》、《军民联合歌》等。

☚ (二)民间戏曲   (四)民间舞蹈 ☛
000089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