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基本经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农业综合开发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各地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
1.集中连片,实施区域化开发。根据“土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的方针,每个开发县、市每一期开发中都选择了一块数千公顷的项目区,从资金、物资、科技、劳动力等方面集中投入,综合实施工程、生物和科技措施,将各开发项目区建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种养模式化的新型农田区,彻底改变多灾低产的面貌,以实现开发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的基本目标。
2.效益第一,治理与开发并举。针对开发区平原农业的特点,围绕效益第一的原则,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并重,将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按照“水利先行,农随水转”的基本思路,扎扎实实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围绕“旱改水(改雨养农业为灌溉农业)、低改高、劣改优”,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根据项目区不同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低荒农业资源,发展商品农业,使各开发项目区域成为各地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和辐射中心。
3.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为改变项目区劳动力素质低下,现代农业技术应用面小、水平低的现状,各地始终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一起抓的方针,推进资源型开发向科技型开发转变。省及各地先后组织了近万名各类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科技培训和农技示范推广,加大了项目的科技含量,对开发区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4.民办公助,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在开发中,各地坚持以国家扶持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机制,摸索出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增加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新路子。各地从宣传发动入手,宣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投劳集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建设中实行“先自筹、后补助”、“先上方、后配套”的方法,引导农民先行投入,并尽力组织当地农民承担技术等级较低的工程,组织运送建材石料等,降低工程造价,实行以劳代资。
5.强化管理,使农业综合开发逐步科学和规范。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已逐步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财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的计划管理体制。项目管理制度化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建设项目“定建设内容、定建设投资、定建设地点”的定量管理,建设资金、计划和审计、项目监测评估、竣工验收的管理程序逐步完善,从而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健康发展。

☚ (二)开发情况   三、农村庭院经济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创造和光辉实践。在十多年的活动中涌现了众多的先进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和发展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必须围绕经济发展,在解放群众思想,弘扬文明新风,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上下功夫。离开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活动必然成为空洞的“说教”,缺乏吸引力,起不到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作用。只有在活动中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把“四有”教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所以必须坚持在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狠下功夫。教育农民树立远大理想,知法守法,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觉悟、开拓进取、积极向上,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抓好典型,带动一般,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尤其是要抓好农村的文明村镇和文明户建设。因为集镇是历史形成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教育、文化、卫生设施比较发达。抓好文明乡镇建设,就能形成农村精神文明的窗口,对周围地区发挥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农户是农村生产经营的最小单位,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抓住农户这个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能有效地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千家万户,才能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对率先建成文明村镇的先进单位,对群众评出的文明农户,要通过党委、政府命名、召开表彰大会,及时给以表彰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用典型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建设文明村镇,要坚持分类指导,逐步提高,不搞“一刀切”的原则。河南省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文明村镇建设必须实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办法。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容村貌比较好,公益事业比较发达,而欠发达地区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作了统一规划,美化了环境,卫生也都达标,但仍不能与发达地区的文明村相比。对这样的村子,我们也应给予肯定并正式命名,使其成为当地的典型和榜样。
文明村镇、文明农户活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户生活还不富裕,还有不少地区农村仍然存在着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没有能彻底解决。在文明村文明农户建设中首先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要紧密结合“富民工程”和小康村建设,在引导农民学习先进,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尽快脱贫致富上下功夫。只有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使活动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关键。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宽,工作量大,只有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才能搞好。在基层,农村党支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 (二)主要成就   三、普法教育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湖南省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和体会是:
(1) 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 把扶贫开发、解决温饱作为贫困地区全部工作的中心任务,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动手, 真抓实干。湖南省贯彻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 特别是1996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以来, 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都把扶贫工作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普遍加强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 加强了对扶贫攻坚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到特困村蹲点办样板,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的30多位省级领导都坚持到各自联系的特困村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和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省直103个包村后盾单位主要负责人, 12个地市州党政一把手和31个贫困县的书记县长每年都坚持定期到扶贫点现场办公, 解剖麻雀,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扶贫攻坚的顺利进行。
(2)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动员和组织贫困地区的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下, 通过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 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10多年来, 全省发展以水果、药材、干果、楠竹为主的经济林和以营造马尾松、杉木为主的用材林, 面积达到48万公顷; 利用荒滩、荒坡开发种草8.67万公顷形成了一批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如泸溪、吉首、凤凰、保靖连片开发的3万公顷桠柑基地, 1998年总产13.3万吨, 实现收入1.8亿元, 农民人均增收83.7元。
(3) 增加扶贫投入。把扶贫开发纳入全省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扶贫投入, 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解决温饱、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从 “八五”计划开始, 湖南省就把扶贫开发纳入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大的项目上做到了向贫困地区倾斜, 如湘西自治州湘泉集团扩改及配套, 洗磷50万吨采选, 5万吨饲料磷酸氢钙, 装机24万千瓦碗米坡电站, 泸溪1 828线吉首至罗依溪段扩宽改造等26个项目, 投资总规模达45亿元。同时对贫困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减免税费, 包括减免贫困人口的农业税、各种提留摊派和粮食合同订购任务; 对退耕还林和所需粮食由省财政给予补助等。少数民族地区除享受以上优惠政府外, 还实行了 “三项照顾”政策, 并在外贸出口、外汇分成方面给予照顾。对少数民族自治县还实行了核定上交税收基数, 超收截留; 对收不抵支的还实行了提前预拨、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的办法; 国家统一招生时, 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 学校为贫困地区定向代培人才, 实行减半收费等。在投入上,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特别是近几年来, 在国家扶贫资金分配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情况下,国家对湖南省的扶贫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1996年中央安排湖南省专项扶贫资金33 220万元 (未含洞庭湖治理8 000万元, 下同), 比1995年增加了4 470万元, 增长15.5%; 1997年中央安排5.7亿元,比上年增加2.38亿元, 增长71.6%; 1998年中央安排6.44亿元, 比上年增加7 900万元, 增长14%。二是千方百计增加省本级投入。1996年,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确定要多渠道、大幅度增加对扶贫的投入, 省财政在比较紧张和困难的情况下, 每年拿出7 000万元专项用于扶贫, 1998年增加到7500万元, 新增农发基金中切块20%专项用于扶贫, 并都延续到2002年。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争取社会各界对扶贫的投入, 要求省直驻村扶贫单位每年投入不少于10万元, 地 (州市) 直单位不得少于5万元, 县 (市区)直单位不得少于2万元; 省辖6市扶持6县每市每年不少于150万元。1998年全省各类扶贫资金总投入达9.8亿元。
(4) 突出扶持重点。根据湖南省的省情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扶持标准和扶持范围, 明确把3 500个特困村和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从80年代中期开展扶贫开发以来, 湖南省注重了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更注重了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6年, 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扶贫到村入户的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摸底。按统计口径, 把199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30元、人均产粮低于300千克的人口作为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 以村为单位, 把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55%以上的村作为省定扶持的特困村, 全省共确定了3 498个, 其中国扶县1 341个, 省扶县1 142个, 非贫困县1 015个,泛称3 500个特困村。为加大对这些村的扶持力度,安排每一个村有一个后盾单位进行扶持, 一定3年,不脱贫不脱钩, 并将扶贫资金的全部、以工代赈资金的70%、信贷扶贫资金的50%投入到这些村。通过近两年多来的扶持, 投入到这些村的各类资金累计达到12.6亿元, 村均36万元。共完成基本农田建设任务2.8万公顷, 人均旱涝保收农田由0.015公顷增加到0.025公顷。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学校、卫生、广播、电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均产粮由扶持前的253千克提高到355千克,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3元增加到827元, 有1 350个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4年, 根据湘西自治州存在的困难及与全省经济发展的差距, 省委明确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安排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省辖6市扶持湘西自治州6县; 在省直包扶的100个脱贫示范村中湘西自治州安排了29个; 每年安排给自治州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不少于全省的40%; 扶贫资金包括专项贷款和财政贴息不少于全省的25%; 以工代赈资金不少于全省的30%。在投资方面, 对湘西自治州的28个财源工程项目和能源、交通、通讯以及综合开发等大中型骨干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生产资金给予优先保证。对地方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建设项目, 给予优先考虑。在财政方面, 对湘西自治州财政补贴, 实行“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 的政策; 在税收方面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 的政策。近几年来, 全省每年投入到湘西自治州的各类扶贫资金均在3亿元左右。省辖6市累计扶持资金已达8 000多万元, 损赠的各类生产、生活物资折价2 000万元。通过方方面面的扶持,湘西自治州已由严重缺粮地区, 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大部分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 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94年的65万人下降到30万人。
(5) 组织各单位定点扶持。组织和动员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等社会各界, 通过定点扶持、结对帮扶、经济协作等多种形式帮助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了扶贫济困、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戒奢从俭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级部门和省辖6市根据各自的优势, 尽力帮助贫困地区。省辖6市扶持湘西自治州6县援建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12个, 大都基本建成。省地县直部门每年从机关抽调1万多名干部驻村扶贫, 并动员全体党员干部与所扶村的贫困农户结成对子, 先后有6万多名干部与5万多户贫困农户进行一对一帮扶, 每年的帮扶资金物资达到1 600多万元。同时, 全省动员民营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办厂, 协议资金达5亿多元, 实施项目200多个, 实际投入资金达2亿多元。
(6) 实施科技扶贫。大力推广各类农村实用技术, 集中力量支持投资少、见效快、有助于直接解决贫困户温饱, 增加当年收入的种植业、养殖业项目,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和扶贫资金的整体效益。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 全省31个贫困县兴办了91所农村职业技术学校、1 002所乡镇农校和8 124所村农校; 兴办县级农广校、农机校、农函大70多所, 初步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同时,还发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有实力的省地直单位采取委培、代培、进修、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形式, 为贫困地区培训和输送 “永久牌” 人才。1991年以来,全省贫困地区共兴办各种长、中、短培训班10万多期, 培训农民达1 100万人次, 使大多数农户有1人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从1997年起, 省里把培训特困村村骨干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已为每个村培训了5~6人次。同时, 突出抓好科技推广, 集中选择水稻旱育秧软盘抛秧、杂交稻双两大栽培、巴西陆稻、地膜杂交玉米、水果保鲜和储藏等10项主要技术, 在2000多个特困村进行推广, 使100多万人初步受益。
(7)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努力提高贫困村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和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村长期不能改变面貌, 除了历史、社会、自然等原因外, 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部分党支部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偏旧。针对这种情况, 近几年驻村扶贫工作突出抓了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 共调整村级领导班子3 121个,其中调整党支部书记、村主任2 313人, 培养村级后备干部4 856人。各地 (州市) 县还从派出驻村的干部中选派了1 100多人直接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扶贫攻坚指导员。调整后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平均年龄下降了8岁, 高中文化以上的占40.5%; 党支部班子成员平均下降了6岁, 初中文化以上的占到69%。通过建设和整顿, 党支部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同时, 切实抓好计划生育, 在对计划生育实行一票否决的同时,对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和按计划生育的农户采取优先培训、优先参与项目开发、优先获得扶贫资金的办法。通过狠抓计划生育工作, 近几年, 贫困地区人口出生率都控制在15‰以内。
(8)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组织动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扶贫开发实践, 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促进贫困地区形成“勤劳光荣、懒惰可耻”、“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风气, 在项目资金扶持上对那些“不等不靠、动手先干” 的给予主动支持; 对那些“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脱贫无规划、解决温饱无措施的地方, 通过采取批评、教育、对比、促进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后再给予支持。经过采取上述措施, 有效地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据对全省3 500个特困村的不完全统计, 近两年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所建设的项目总投资达到15个多亿, 其中农民自筹有6亿多元; 省要求贫困地区群众每年人均义务投工日20个, 而实际达到42个。并涌现出了一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好典型, 如慈利县杉木桥镇战马村, 全村292户、957人, 在离地1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山凿石, 从山外引水, 修渠道7 500米, 工程概算总造价350万元, 实际只花了37万多元, 共投劳动工日7万多个, 人均73个。

☚ (二)成效   第四章 农业科技与教育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1)转变观念、加快发展。确立“振兴宁夏农村经济,邮电要先行”的观念,为农村通信大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近几年来全自治区农村发展邮电的基本指导思想。
(2)坚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自1985年以来,在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与邮电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加快了全自治区农村邮电通信事业的基础建设。用好、用足一系列扶持政策,是宁夏发展农村邮电通信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全自治区农村邮电通信发展的重要因素。
(3)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邮电部、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密切与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外贷款,大胆实行负债经营;多方筹措资金,实施拼盘工程,做到“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
(4)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高起点发展通信建设。几年来,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量增加科技含量。高起点、高速度地引进了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纤通信等一批国内外先进通信设备,迅速形成通信能力,完成了人工向自动化、模拟数字化的跨越。

☚ (二)农村邮电通信   二、交通运输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农村交通发展的思想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是农民脱贫致富、一方经济发展的先导。凡是地方政府重视,把交通建设作为兴路富民的战略重点来抓的,就能把部门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就能克服各种困难,以交通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2)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解决农村交通问题的基本原则。交通建设工程量大,动用土方多,征地拆迁涉及农民个人利益,只有广泛宣传,深入动员,依靠群众才能顺利实施。
(3)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是解决农村交通问题的好政策。从1953年起,政务院就规定以民工义务建勤的方式修路养路。以后国家又提出了交通要“民办公助”的政策。贺兰、青铜峡、永宁等县市始终坚持这两项政策,农村交通发展很快。个别县市只依赖“公助”,不组织“民办”,不但道路发展慢,建好的路也因年久失修而变成晴通雨阻。
(4)交通建设需要多方集资,政策扶持。公路建设投资大,只靠国家或地方政府不可能筹集。有的市县总结了“县上投一点,乡上筹一点、村队集一点、群众帮一点”的集资办法,公路就修成了。
(5)统筹规划,分步实施。1958年“大跃进”时,全自治区以群众运动方式修建了一批农村道路,因规划不合理,加之无力养护,不少道路一两年后就报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修路,由于实行统筹规划,分层负责,联合建网方针,不但布局合理,而且建一条见效一条,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显著。

☚ (二)公路运输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1)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宁夏农垦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也高;国家繁荣昌盛,提供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数量多、质量好,社会对农垦的支援愈大,农垦生产经济就发展愈快,反过来农垦为国家提供的商品就愈多,贡献愈大。党的方针政策失误,国家困难,农垦事业也陷入困境,农垦事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有一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职工队伍。宁夏农垦是由老红军、老八路领导,以老军工为基础开创的事业。在老军工的带动下,一大批浙江支援宁夏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职工、家属及其子女,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垦职工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在建场初期风餐露宿,开荒造田;三年困难时期忍饥挨饿,生产自救;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坚守岗位、埋头苦干,面对艰苦的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事业责任感,使农垦事业得以发展。
(3)坚持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方针。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农垦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为了寻求在宁夏垦区的具体条件下发展农垦事业的途径,经过不断探索,直到80年代初进行农业区划后,才逐步摸索到比较合理的形式。各单位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沿贺兰山各农场利用山前效应发展经济作物;靠城市的农场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建筑业;盐碱湖滩农场发展种植业和畜牧、渔业;土壤条件好的农场发展高产栽培、集约化经营。经验证明:种植业是大农业发展的基础。种植业发展,各业兴旺;种植业停滞,各业受损。种植业发展才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良饲料饲草,为工副业生产提供原料。1988年以后,依靠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
(4)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是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从60年代初开始,以长地条改短地条、宽地条改窄地条、大块田改小块田、稀农沟改密农沟、浅沟改深沟的“五改”农田基本建设和沟渠田林路综合建设,使农田建设逐步走上正确发展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带动了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措施的贯彻,种植业生产走上改良—利用一培肥的道路,并伴随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改土培肥措施,不断提高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至1990年,半数以上的农田达到农村老户田的生产水平。
(5)科学技术是发展各业生产的关键。40多年来,宁夏农垦从局、场到基层生产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关键性的生产技术问题在全局、全场范围内开展联合试验。许多科技推广项目选题准确、方法对头,措施有力,推广迅速,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的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宁夏农垦各业生产快速发展。
在开展科学试验中,一大批科技人员,特别是一大批五六十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几十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许多宁夏地区的生产问题,为宁夏农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宁夏农垦始终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做为提高耕作栽培技术水平、发展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措施来抓。农业机械拥有量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精密,作业项目由少到多,机械化程度由低到高。到1993年,全农垦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6万千瓦。其中万亩耕地年均动力拥有量1 578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432. 7千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212.2千瓦,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0%。农场职工年均产值达9 208元(1993年现行价格),每个农工平均产粮6 704公斤,所有这些均大大高于宁夏农村的水平。同时,还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农机队伍,健全了管理制度,对发展农垦生产起了重大作用,对农村起了示范作用。特别是从70年代起,多种作物的机械联合收获、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和机械挖沟等作业,对农业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7)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从1952年开始,宁夏农垦就着手制定经营管理制度,经过40多年的努力,逐步完善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等制度,并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制管理方面,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从50年代开始的评工记分、定额管理,到60年代初的三包一奖制,对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扩大生产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实行场、队两级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各行各业中推行以班组承包为主的生产经济责任制,把经营成果和职工个人利益挂起钩来,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8)控制人口,扩大耕地,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宁夏农垦国有农场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人均粮食、油料产量、农产品商品率等经济指标,均与人均耕地占有量成正比。50年代虽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亩产量低,但人均耕地占有量高,经济效益很好。1958年,粮食亩产只有100公斤,但职工人均耕地面积44. 2亩,职工人均产值(1980年不变价)1 775元,产粮2 850公斤。此后,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至1979年,粮食亩产增至151. 5公斤,总产量增至5 469.3万公斤,分别比1958年增长51.5%和380%。但固定职工人数由3 337人增加到3. 8万人,职工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2.5亩,职工人均产值只有1 304. 3元,产粮1 425公斤。1980年后人口增长缓慢,1993年固定职工人数3. 98万人,比1978年增长1. 39%,但生产经济快速发展。1993年与1978年相比,职工平均工农业产值增长212. 3%,农业职工平均产粮增长357. 6%。在土地资源丰富、人口较少,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银北、银西等几个农场,劳动生产率提高与耕地占有量的关系尤其显著。1993年农垦各国有农场基本情况,见表3-7-3。

☚ (二)生产水平   二、国有林业企业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一是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强化组织协调。省和贫困地区市、县三级政府均成立了以工代赈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各级各部门按省政府明确的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 通力合作。二是选准扶持重点, 编制好扶贫规划和项目建设计划。依据贫困县的类型和特点, 将全省贫困地区划分为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四大片区, 实行统一规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三是充分发挥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诱导作用, 千方百计地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 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出工投劳的积极性。四是规范以工代赈工作制度和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程序, 坚持重点骨干项目严格按基建程序办理, 坚持项目资金按工程建设进度拨款。五是切实搞好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以及工程质量管理, 认真加强检查, 督促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定期进行专项审计监督, 确保工程及时建成并充分发挥效益。

☚ (二)主要成效   第五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
000319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