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川省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研究所于1964年建立的川西北草原工作站。1976年川西北草原工作站研究任务结束,科技人员陆续撤离,经省委批准,于1978年1月将工作站扩建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并从内地调进25名技术骨干加以充实。
该所共有在编职工97人,由藏、羌、回、汉、土家、瑶、苗7个民族组成。在从事科研工作的32人中,有副研究员9人、助理研究员16人、研究实习员13人。所内机构设有:牧草、草原、畜牧3个业务研究室和情报资料室、分析测试室。该所基本具备开展草原科研工作的必需仪器设备和化验分析测试手段,其科研方向是面向三州、立足草地,以草为主,草畜结合。主要任务是:优良牧草新品种选育;牧草栽培与建立人工草地的技术研究;草原及牧草生态研究;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 草原保护; 草地资源开发; 草食家畜的改良; 家畜饲养技术研究; 饲料加工调制与开发研究等。
自建所以来,该所先后承担了部、省、州的科研项目60余项,取得成果32项,其中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2项,厅(州)级成果奖10项。该所还积极开展横向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多渠道开辟科研课题及经费来源,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搞技术承包和咨询服务,创办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和科研生产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