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女子大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女子大学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1939年7月成立于延安。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的知识妇女干部”为目的。王明为第一任校长。先后招收河南、四川、江苏、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二十一省妇女学员约五百人。分高级研究班、特别班、普通班,设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哲学、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三民主义、妇女运动及军事、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和外国语等课程。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简称“女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妇女干部和吸收敌占区爱国女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而创办的学校。1939年7月创立,校址在陕西延安北门外的土窑洞。王明任校长,后李富春接任,副校长柯庆施、林莎,教务长张琴秋,总务处长吴朝祥。女大以养成具有斗争理论的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的妇女干部为目的。女大的校训是: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学员有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女工,有刚从敌人监狱里出来的女同志,有经过长征的工农女干部,也有从敌占区来的出身不同的青年女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也有不识字的但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的女战士。年龄在18—22岁之间。初开办时学员近500名,分8个班,其中普通班6个,学员是从敌占区来的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女青年;高级研究班1个,学员是红军中女领导干部和从敌占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1个专为长征女干部办的特别班。普通班必修课程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中国共产党问题、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生理卫生等。高级班增设马列主义和党的建设课程,学生还可根据自己情况集中一个问题做专门研究。特别班必修课程有:识字、政治、妇女工作。还设有选修课,学习外语、新闻速记技术、会计、医药卫生等职业课程。女大以毛泽东制定的“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原则为指导”,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列主义的方针,提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学风,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集体学习和个人专修并重。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博古等都曾亲自为“女大”讲中共党史课。至1940年7月,“女大”已有学员1000余人,分12个班。学员来自21个省,包括台湾。1941年9月“女大”与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 ☚ 连城县新泉工农妇女夜校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 中国女子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妇女干部学校。1939年“三八”妇女节后在毛泽东的倡议下,中共中央边区政府决定开始筹建女大,7月22日正式开学。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作了著名讲演,指出“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校长王明,后由李富春接任;副校长柯庆施、林莎;教育长张琴秋;政治部主任孟庆澍;总务处长吴朝祥。女大以“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20字为校风。以“培养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相当职业技能的妇女干部”为教育方针。学校聘请党和政府领导、社会知名人士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博古、李初犁、丁玲、赵毅敏、冼星海、何穆等在校做政治报告和讲课。女大学员最多时达1000余人,她们多是来自陕甘宁地区的女干部,有从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及延安各种训练班转学而来的学员,有辗转而来的其他根据地、国统区的女干部、女青年,以及少数的长征女干部。学员分别在9个普通班、2个高级班(分政治经济系、马列主义系、中国问题系)和1个陕干班、1个特别班(由文化程度较低的长征女干部组成)里学习。所学课程有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三民主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妇女运动理论、军事教育、医药卫生常识等必修课,以及会计、缝纫、新闻写作、外语、教育、戏剧、速记等选修课。学员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计划地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各项政治运动。毕业后,学员奔赴抗日前线、敌后战场、国统区和沦陷区的秘密交通线上,把革命火种播向全国。1941年9月女大与陕北公学合并为延安大学,它在短短的两年内,为中国革命和妇女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 ☚ 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 妇女自卫军 ☛ 中国女子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1939年7月在延安成立。以培养具有斗争理论的基础、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的妇女干部为目的。开办时学员近500名,分8个班。教学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统一,集体学习和个人专修并重。1940年7月有学员1000余人,分12个班。1941年9月并入延安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于延安。领导人王明、李富春、柯庆施、林莎等。以培养抗战和建国的妇女干部为目的。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军事教育、妇女运动、医药卫生等。学员主要来自国民党统治区奔赴延安的女青年、边区各县的女干部和长征过来的工农女干部。1941年9月,与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陕北公学合并为延安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1939年7月创立。校址在延安。设有政治理论、妇女运动、医药卫生等课程。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1939年7月20日,在延安成立,校长王明。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女干部,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41年,该校与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妇女干部和吸收敌占区的爱国女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所创办的一所学校。1939年7月创立于延安。校长初为王明,后由李富春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博古等都曾亲自为师生讲课。女子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有普通班、高级班、陕干班、特别班。课程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近代史、妇女运动、中国问题、外语、新闻速记、医药等。1941年9月与其他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在短短的两年中,女子大学先后为抗日工作输送了1000多名优秀妇女干部,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女子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1939年7月成立于延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女青年。开学时,有五百名学员。全校共分六个普通班、一个高级研究班和一个特别班。设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军事教育、妇女运动、外国语等课程。1940年7月,学员增加到一千多人,十二个班。1941年9月, 中国女子大学与陕北公学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