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饲料工业的基本经验与做法
几年来,山东省发展饲料工业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饲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省里对饲料工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资金、外汇、原材料等方面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自1985年以来,共安排专项外汇1 800万美元;计划内钢材1万余吨;1983—1985年每年由省财政拨款350万元用于发展饲料工业。1989年又建立了《山东省饲料工业发展基金》等,这就使饲料工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条件。
2. 坚持大家办饲料工业的方针。饲料工业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靠大家来办。几年来,山东省粮食、农业、乡镇企业、外贸、水产、化工、医药、地矿、机械、轻工、商业、供销、部队等十几个部门,都从本部门本系统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发展饲料工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省粮食局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粮食系统饲料产销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全省饲料工业的中坚力量。地矿部门发挥自己优势,大力研制开发各种矿物饲料,取得明显效果,在诸城市已形成年产4万吨沸石粉的生产能力。
3.加强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山东省“六五”期间建设的饲料厂,大都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七五”期间本着“打基础、上水平、创优质、增强发展后劲”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对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这些基建、技改项目都选用了国家定型设备,多数采用微机控制,提高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成为饲料工业的骨干企业。
4.加强对饲料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为推动企业上等级、上水平,几年来,制订并颁布了省、地级饲料工业产品质量标准7个,使饲料产品的质量监督有了明确的标准和科学的要求。全省80%以上的独立核算的饲料企业建立了化验室,加强了对原料及产品的质量检查,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990年全国进行配合饲料产品质量统检,山东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88.5%,其中省优质产品的合格率达到100%,在全国名列第二位。“七五”期间,全省有42个饲料产品分别获得省部优质产品称号,有1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5.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80年代出现了一批从畜禽良种、饲料加工到畜产品收购、加工、冷藏、销售一体化的联合企业。这些联合体实行畜禽良种供应到户、饲料供应到户、指导饲养及防疫到户、畜禽产品收购到户,整体效应好,抗逆能力强,为持续、稳定地发展饲料工业,对农民实行全方位全程服务,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6.加强行业管理。饲料工业是多部门、多学科、多经济成分的综合性产业,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加强行业归口管理。1983年以来,山东省从省到各市地都相应建立了饲料工业的管理或兼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工业的行业管理。各级饲料办和饲料协会对饲料工业统筹规划、协调服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
注:农用饲料工业的数字均出自《1990年全国饲料工业行业一次性统计调查》和《中国饲料工业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