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发展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发展历程

(三)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市的村镇建设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自发建设阶段 (1949—1978年)。天津解放至1978年,天津的村镇建设处于村自为政,自发建设阶段。在这一期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村镇建设发展缓慢。1963年,虽曾编制过一批人民公社建设蓝图,但由于指标过高,规模过大,脱离实际,未能实现。70年代初期,在 “农业学大寨” 期间,少数从事农副业多种经营、集体积累较多、人均分配较高的村庄,开始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方式,新建、改建了生产、生活用房,修建了一些公共设施。但绝大多数村庄依然处于自发建设状态。村镇内部普遍存在布局混乱、结构松散、用地浪费、设施简陋等问题。至1978年,天津市农村砖木结构的房屋仅占20%,80%的房屋仍是土坯房,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变化。
2.农房建设管理阶段(1979—1981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市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建房适时进行了指导。1979年开始出现建房热潮,当年有4.1万农户新建、翻建了住房,约占总农户的5.1%。共建房13.9万间,219万平方米。由于农村建房高潮来势迅猛,缺乏规划的指导,以至相当多的村镇中存在着生产、生活功能布局混杂,宅基地失控,占用耕地多的问题。
197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天津市于1980年召开了天津市第一次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在政策上解决了农民自建房屋产权归己问题;在思想上统一了各级领导对加强农房建设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组织上做出了由市建委、市农委负责,各区县相应确定主管领导和部门分管农房建设管理工作的决定。会后成立了天津市农村房屋建设办公室。为指导农民建房工作,从1980年开始持续地组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工作。1981年,组织了天津市农村住宅设计竞赛,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以控制宅基地、改善居住环境卫生等基本条件,做出了一批院落布局合理、紧凑,功能分区明确,方便生活,造型活泼的平房和楼房方案,其中“天津三号方案”获国家一等奖,为村镇建设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阶段(1982—1995年)。1982年初,天津市召开第二次全市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根据国家有关精神,提出了天津市村镇建设总的设想:即从农村建设的全局出发,在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全面规划,并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缩小城乡差别的要求,使村镇的住房建设同生产、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建设相结合,作到村镇布局合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逐步把天津市村镇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村镇。会议明确了今后村镇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农村社队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走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的路子,坚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建设;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旧村,统筹安排住房和各项设施建设;坚持群众路线,采取正确引导,典型引路的办法,十分注意经济效益,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会后,随之制订了有关土地、规划和房屋建筑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了区县、乡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网络,确定了因地制宜、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法并积极开展编制村镇规划。天津市的村镇建设进入了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新阶段。
村镇建设试点工作。从1983年开始,以“经济有基础,群众有要求,领导有威信和决心”为基本条件,首先选择了44个村进行试点。对试点村实行规划、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等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试点主要内容是规划设计、单项建设和综合建设。1986年又增选了17个集镇建设试点,试点内容主要是综合开发和小区建设。其中,武清县王庆坨镇和静海县大邱庄村分别于1987年、1988年被列为建设部的全国村镇建设试点。1990年以后,为深入贯彻执行“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带动村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又选定了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比较优越的30个乡镇作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其中静海县的大邱庄镇、武清县王庆坨镇、大港区的中塘镇、西青区的张家窝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其建设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旧镇改造与新建结合型,迁村并点型,选址新建型。通过试点,为全市村镇建设树立了样板,探索了经验,带动了村镇建设的全面发展。
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于1982—1984年完成了全市226个乡镇、3 735个村庄的粗线条建设规划;1985—1986年完成了乡镇域规划。在总结村镇建设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1987年开始,对已有的规划又进行了一次完善调整。1990年12月,市政府对今后10年的村镇建设工作提出了“综合治理,上水平,上质量,使村镇建设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农村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建设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新型集镇(小城镇);进一步调整完善村镇规划;贯彻节约土地的基本国策,提高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部署了天津市“八五”期间村镇建设工作。进而,依据以下原则修编村镇建设规划:
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情况等,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镇的各项建设。
❷处理好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村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
❸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住宅、村镇企业、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的建设布局,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和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
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调整了村镇原有的各功能分区、布局和道路骨架,规划了各项配套设施。同时,旧村镇改建与新建有机结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花园式建筑组团格局也引入村镇建设,提高了乡村城镇化水平,节约了土地,生产、生活及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村镇的建设风貌正日益显现出来。

☚ (二) 村镇布局   (四) 经济开发区的兴起 ☛
000107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