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约因素
黄河三角洲地区,虽然具有发展农业的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旱、涝、碱、潮自然灾害频繁。全区年平均降雨量为601毫米,是全省降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绝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不能用于农业灌溉;深层地下淡水一般在200—400米,水量有限,且碱性大,开采造价高,不适宜作为农田灌溉水源;目前,沿黄引水能力低,旱灾威胁比较严重。全区降雨量虽然较少,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极易积涝成灾。加之该地区的土壤多为滨海盐碱土,治涝改碱的任务很重。另外,本区地势低平,受海潮威胁也很大。
2.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开发资金不足。全区多数地方仍停滞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3%。全区1989年财政收入2.8亿元,仅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强,农村人均只有储蓄200元左右。
3. 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差。全区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数的34%,比全省平均数高6个百分点;每万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7人,比全省平均9人的水平低22%。
4. 交通不发达,能源紧张。全区交通状况与农业开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仅14. 96公里,比全省平均数低39%;铁路总长度只有20. 5公里;1988年农村用电量按农业人口平均仅63度,比全省平均数低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