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兽医防疫体系
1.防治严重疫病。1950年以来,对严重疫病采取主动积极防治措施,每年开展预防注射、定期驱虫、实行检疫。
随着基层畜牧兽医机构的建立,预防接种面逐年扩大,遍及全省。预防的有疫病牛瘟、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猪丹毒、猪链球病、炭疽、羊肠毒血症、羊快疫、马传贫、出血性败血症、气肿疽、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狂犬病等。1990年猪瘟免疫2 792万头,密度79%,有89个县实施猪瘟免疫程序,免疫猪1 344万头。猪肺疫、副伤寒、丹毒、牛气肿疽、出败、炭疽、鸡新城疫、禽霍乱等免疫3 143.3万头(只)。1995年注射各种畜禽9 776.8万头(只),其中猪瘟注射3 949.9万头次(实行免疫程序1 117.1万头次),全省密度97.80%。1999年共免疫各种畜禽12400多万头(只)次。猪瘟免疫4 356.8万头次,其中猪瘟免疫程序2 443万头次,全省平均猪瘟免疫密度为101%。大牲畜进行出败、炭疽、气肿疽免疫310万头次,家禽免疫5 944万余只。全省当年共组织供应各种疫苗18 000多万头份(毫升)。据调查生猪总死亡率为2.43%,疫病死亡率仅为1.78%,牛的死亡率为0.9%、马的死亡率为0.72%、羊的死亡率为1.59%、鸡的死亡率为3.35%。
畜禽蠕虫病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危害畜禽成长,云南畜禽蠕虫病发病严重,尤其是猪蛔虫病十分普遍。60年代驱虫工作受到重视,但未全面展开,1983—1984年组织全省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1985年以来在全省开展预防性定期驱虫。1990年在125个县(市)继续开展此项工作,并形成常规工作。1995年驱虫2 800万余头(匹、只),效果尤为明显。据省兽医防疫总站在永平县测定,经过驱虫的肥猪比未驱虫的出栏体重增长16.9%。1999年全省共有100多个县的1 500多个乡镇开展了畜禽驱虫,累计驱虫5 760多万头只。
1990年,全省大规模防治血吸虫病,省财政拨专款18万元,省畜牧局在大理召开防治会,办培训班,全省17个县市、81个乡(镇) 407个村办事处开展普查,牛、马、猪、羊等9种家畜168 501头(匹、只),查出病毒畜8 532头(匹、只),治疗病畜7 150头(匹、只)。
2.检疫。检疫是切断疫病传染源的重要手段。据1999年末统计,全省已建立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129个,其中地州14个,县级115个,从业人员1 060人。全省共有兽医卫生监督员795名,兽医卫生检验员4 878名。全省设有公路运输检疫站27个,从业人员110名;铁路检疫站3个,人员14名,港口检疫站1个,人员1名。全省有活畜市场1 678个,开展检疫1 444个,占86%。1999年检疫活畜2 297.9万头(只),检出病畜10 476头,病禽27 979只。全省有肉类市场2 319个,开展检疫2 148个,占92.60%。1999年共检肉类530 793.5吨,检出病害肉4 622.7吨。有效地控制了畜禽疫病传播,维护了消费者利益。在全省1 557个乡(镇)中已有1 260个乡(镇)开展了产地检疫,占80.92%;30余个县开展定点屠宰,到点检疫。
检疫技术1954年开始运用血清学检疫,先后检疫10余种疫病,1982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应用40余种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50余种疫病的诊断、检疫、监测、防治。在检疫和调查基础上采取净化、淘汰、免疫、治疗综合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畜间布病在绝大多数地方得到控制,蓝舌病临床发病未再发生,马传贫等得到了有效控制。
3.扶持中兽医。历史上兽病治疗靠中兽医,云南中兽医极少挂牌行医,绝大多数散在农村半农半医,一般是跟师学徒代代相传,或赶马、饲养牲畜业余学懂点防治畜禽疫病的医道,知道一些单方独句,从而给牲畜防病、治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951年农业部门就开始注意扶持中兽医,1952年在昆明召开中兽医代表会,会后各县采取召开代表会、座谈会、训练班等方式扶持民间兽医,1957年全省13个地州不完全统计,全省有中兽医7 143人。
1963年以后,中兽医列入大、中专兽医学校课程,为全省培育了一批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兽医专业人才。1990年中兽医普查,全省共有中兽医8 870人,其中省级有29人、地州级有99人、县(市)级有1 370人、乡级有3 421人,个体行医3 951人。这些中兽医中能辨证施治的专职兼职中兽医有1 703人;有一般知识、能开方看病的3 089人;有单项技术的4 078人。已评了高级职称的17人,中职126人,初职2 531人。从事临床工作的6 920人、管理工作的188人、科研工作27人、教学32人。
“八五”期间中兽医工作在全省有了恢复和发展,召开了全省中兽医工作会,完成省科委3项和省畜牧局2项中兽医科研课题,其中有2项成果已投产,转化为商品,1995年全省中兽医达1万余名,在畜牧战线上充分发挥其技术才能广泛服务于畜牧业。
4.发展西兽医。云南省引进西兽医始于1918年,但多年发展不大,1950年把全部兽医人员11人组织起来成立兽医防疫队开展工作。1951—1956年连续办3期短期培训班,使受训人员成为具有初等水平的西兽医,分配到各县,并从1954年起年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现在西兽医已经是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队伍。据1995年统计,全省畜牧系统全额事业单位有1391个,其中省级8个,地级21个,县级186个,乡级畜牧兽医站1 176个,共计11 934人;差额事业单位41个,其中省级5个,地级12个,县级24个,共1 964人;集体乡畜牧兽医站376个,1 585人。以上3部分共有事业单位1 808个,15483人,其中约有一半人从事兽医工作,约7000人。技术干部中有不少著名的专家学者,还有在其他系统的兽医人员,以及半农半医的农村兽医。
医疗设备也有很大加强。1950年建立县级畜牧兽医站时,医疗设备从购置注射器开始,逐年增加,至1989年止,省和地州市两级兽医站配备有较好的诊断、化验设备,省里配有电子显微镜,地州市有荧光显微镜,多数县有实验室设备,有的地区和县还配备录像、放像设备。从70年代起建立冷藏贮运体系,至1989年各地州县(市)有小型冷库、乡有冰箱、村有冰壶,全省共有小型冷库163个、冰箱2 316台、冰壶25 852个,液氮运输车200辆。
5.建立兽医网络。1953年3月开始建立县畜牧兽医站,负责本县的畜种繁殖改良和兽医防疫工作。1973年7月统计全省有站128个,一县一站,1983年以后,集体所有制区站陆续纳入全民所有制,成为县的派出机构。1992年全省1 56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定为国家事业编制,定员7 745名。至1995年统计兽医网络已普遍建立起来,省建立兽医防疫总站,地州兽医站有17个,县站125个,乡站1 552个,全省有13 329个行政村,设有兽医室10 455个,村兽医12 975人。
6.制订防治政策。云南省兽疫防治坚持“防重于治、防治并举”方针。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制订了适于云南具体情况的政策。1950年省人民政府颁布了《预防兽疫办法》,1972年省人民政府制订《云南省家畜家禽防疫试行条例》,1985年国务院颁发《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后云南于1987年颁发《云南省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办法。
为了有效防治严重疫病,又制订了一些单项防治政策,1960年颁发《云南防治口蹄疫病技术规程试行草案》,1977年颁发《云南省口蹄疫防治条例(试行草案)》,1981年颁发《云南省防治口蹄疫暂行规程》,1985年颁发《云南省牲畜口蹄疫试行规程的防疫实施办法》。同年颁发《云南省猪瘟防治试行办法》等。
7.生产兽药。云南兽医所用西药,主要靠省外购进。1954年省兽疫防治所兽医研究室开始试制血清,1960年扩建为云南省生物制药厂。1958年开始在保山建立口蹄疫疫苗厂,这是云南省两个最早建立的兽药厂。1970年以来义建立一批厂,至1990年统计,全省共有15个兽药厂,共有职工1 245人,生产兽药198个品种,年产值约4 000万元。全省每年大约需要价值1亿元的药品,省外调进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