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祐宝券 贞祐宝券中国金代的一种纸币。金宣宗时因交钞发行过量,造成通货膨胀,币值跌落。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改发“贞祐宝券”以挽救交钞。但由于战争频繁、军费庞大,发行仅一年,一贯宝券在市场上就只值铜钱几文了。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改为发行“贞祐通宝”,通宝一贯当宝券千贯,四贯当银一两。后又发行“元光重宝”、“元光珍货”等。从贞祐宝券发行至金代灭亡的十九年里,共发行了6种纸币。 ☚ 贞元交钞 钞引 ☛ 贞祐宝券 贞祐宝券金纸币名。宣宗贞祐三年(1215)因交钞严重贬值而改发。发行两年不到, 因贬值而为贞祐通宝取代。 ☚ 泰和重宝 贞祐通宝 ☛ 贞祐宝券金代钞币名。金末,连年对蒙古用兵,经常加印钞币,以解决财政困难。贞祐三年(1215),以原发行的“贞祐交钞”贬值过甚,每贯仅值一钱,遂改行“贞祐宝券”。并禁止行用铜钱。“宝券”行用不及1年,又因贬值太甚而代以“贞祐通宝”,千贯只值通宝1贯。1978年山西新绛县发现“贞祐宝券”印版1件,面额伍拾贯。面文有“奏准印造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宝券,并同见(现)钱行用,不限年月,许於平阳太原府路官库倒换钱券”字款及宝券库使、印造库使签押。券周为牡丹花纹图案。长30厘米,宽17.5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