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健康发展和振兴阶段1979年以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全面地纠正“左”的错误,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取消对农民限养、禁养畜禽的规定;畜牧业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绝大部分集体牲畜、羊只折价归己,由农民家庭饲养;国家对各类畜产品先后调整了价格,又逐步退出统购派购,放开价格;各级政府增拨支农资金并采取贴息贷款方式扶持农牧民,特别是专业户发展畜牧业等等。这些政策措施,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使畜牧业恢复了生机,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生产过渡。大牲畜逐年稳定上升,特别是牛的比重提高,奶牛成倍增长。在连续遭受特大旱灾情况下,羊只由于以农户饲养为主和有计划地及时淘汰,避免了严重损失,羊群结构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生猪出栏率和产肉率逐年提高。
1993年底,全自治区大牲畜存栏76.34万头(牛33.50万头,马2.17万头,驴25.14万头,骡15.33万头,驼0.19万峰),比1978年增长42.3%,其中牛增长2倍多,奶牛由1 861头发展到2.93万头,增长14.7倍;羊249.3万只,虽然存栏量下降8.4%,但羊只出栏率(不包括羔羊)从8.9%提高到34.47%,只均胴体重14.09公斤,提高50.3%;猪存栏79.42万头,增长10.3%,出栏率从49.4%提高到97.49%,头均胴体重73.32公斤,提高96.8%,猪肉产量增长2倍多。1993年,一些主要畜产品产量都比197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量达8.13万吨,增长160.6%;牛、羊奶7.10万吨,增长3.8倍;禽蛋2.61万吨,增长3.7倍;畜牧业产值从1978年的8 311.7万元增长到68 689万元(1990年不变价,现价为74 99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7.1%提高到23.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稳定完善,各地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中,农村多种经营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饲养畜禽的专业户和重点户。1993年不完全统计,全自治区畜牧业专业户已发展到1.86万户,占总农户的3.3%。饲养的畜禽数量和提供的畜产品已占一定比重,如养奶牛专业户1 914户,饲养奶牛9 400头,占奶牛总数的32%,牛奶产量占全自治区总产量的41%;养牛专业户6 495户,当年出栏肉牛1.28万头,占全自治区出栏肉牛的20%;养鸡专业户2 976户,养鸡存栏99.2万只,占全自治区鸡存栏数的20%,当年出栏肉鸡215.16万只,占全自治区肉鸡出栏的25%。饲养畜禽专业户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提高牧业劳动生产率,也标志着宁夏畜牧业已从副业经营逐步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