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供销社农副产品加工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农产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加工能力和生产量不断提高,并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生产。1950年全省供销社有独立核算农产品加工企业41家。到1953年末,随着棉麻业务的扩大,全省供销社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57家,年工业总产值达3 599. 94万元。1954年粮、棉、油实行计划收购以后,加快了供销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的步伐,当年开工企业362家,总产值达4 864万元。到1955年底,全省供销社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2家,以轧花、榨油和加工食品为主,年产值达7 055万元。1955年,按照地方工业归口管理的要求,先后将碾米、轧花、精洗麻、制革、酿酒、食品等行业的229家加工企业,分别移交给国营工业、手工业部门。1956年以后,又将榨油业移交给粮油部门,从工业部门接收了颗粒肥料和食品等企业,又发展了水果、蔬菜、颗粒肥料、畜产废品、中药材等加工行业。到1957年底,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发展到581家。1958—1978年,随着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机构经过两次分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供销社农产品加工业几起几落,到1978年,只剩有独立核算加工业123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供销社农产品加工业也迅速发展。1984年与1978年相比,加工企业增加7. 97倍,固定资产增长4.02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03倍。到1992年,全省供销社共有加工企业1 096家,当年实现利润7 446万元,工业总产值达29.99亿元。
1. 棉花初加工。1950—1952年,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在10个产棉县、市设立了轧花厂27家,加工产量占全社会棉花加工产量的20%左右。1959年,全省供销社系统轧花厂发展到52家,60年代轧花厂的加工商品籽棉占总量的60%。1983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共有轧花厂43个(其中用皮辊机加工的21个厂,用锯齿机加工的22个厂),年加工能力达6. 95万吨,加上乡镇加工的8.8万吨,全社会累计加工能力15. 75万吨。1984年出现轧花能力过剩,经过调整,到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轧花厂减少为37个,当年产值2.55亿元,实现利润407万元。另外,棉花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轧花厂有剥棉籽短绒机266台,基本实现了轧花、剥绒一条龙生产。棉花的深度加工也有所发展,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共有棉纺加工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8万纱锭,当年工业产值14 146万元,实现利润83万元。
2. 茶叶加工。浙江历史上都是以手工制茶为主。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杭州分公司成立,创办了12家茶厂,其中有5家采用机器制茶,1957年这5家厂划归供销社系统。1959—1978年的20年间,随着茶叶产量不断增长,省供销社系统先后在全省兴建了13家精制茶厂。到1978年,供销社系统有茶厂18家,当年加工生产精制茶4. 97万吨,比1958年增长近1倍。1978年以后,18家精制茶厂经过扩建,新增厂房面积47 467万平方米,形成年产精制茶6. 3万吨的生产规模。1980年,茶叶加工能力提高到10万多吨。到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制茶厂共有70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 79亿元,当年完成产值6 921万元,实现利润507万元。
3.果品加工。供销社的果品加工业,主要是加工果品罐头和果脯蜜饯。过去数量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有了较大发展。198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果品加工企业有63家,产值4 329. 7万元,利润220.4万元。主要有桔子罐头、糖水杨梅、清水马蹄、黄桃罐头、糖水枇杷、胡柚沙囊、粒粒橙、奶油话梅、金桔饼、樱桃梅、柠檬梅、青口梅等几十个品种。1990年11月,在原海宁罐头蜜饯厂的基础上,由宁波市供销社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创办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宁海镇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5 000余吨。到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共有果品加工企业41家,全年生产各类罐头50 700吨,蜜饯3 259吨,实现工业产值10 706万元,利润145万元。
4.蔬菜加工。浙江供销社系统蔬菜加工业主要是加工盐渍菜和速冻(脱水蔬菜)菜。50年代至70年代,盐渍菜加工业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到1979年,全省供销社系统仅有独立核算的蔬菜加工厂6家。1981年起,改进了包装及加工工艺,开拓了产品销路,刺激了蔬菜加工业的迅速发展。1985年全省供销社蔬菜加工厂增加到41家,产值1 373. 65万元,利润54. 24万元。到1992年底,一般蔬菜加工厂减为25家,产值9 052万元,利润404万元。这一时期,全省供销社系统共创办了速冻蔬菜厂3家,其中慈溪冷冻厂是采取补偿贸易方式,从日本引进全套设备兴办的;浙江富达食品有限公司是富阳市供销社与香港富春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合资兴办的。由于速冻蔬菜厂的兴起,使蔬菜加工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5. 畜产品加工。浙江畜产品加工包括皮革、皮毛加工、羽绒加工、兔毛加工及猪鬃、肠衣加工等。50年代大多由畜产品收购部门兼管初加工。当时只有杭州畜产品厂、温州肠衣厂、嘉兴猪鬃厂和3家小型皮革厂。1975年,平湖肠衣厂、绍兴畜产品加工厂、萧山羽绒加工厂等相继投产。到1986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有畜产品加工厂31家,产值达3 417万元。到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27家,主要产品已由70年代的兔毛、鸡毛等初级加工产品,发展到动物裘皮制品类的服装、手套、褥子、靴子;羽绒制品类的服装、被子、手套、枕头、背垫;还有医用肠衣和药用肝素纳等,年产值达22 414万元。
6. 食用菌加工。浙江供销系统食用菌加工业起步较晚,1979年常山县微生物总厂从上海引进猴头菌种加工“常山猴头”成功,形成了以常山微生物总厂为“龙头”的猴头菌加工联合体,引发了全省食用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有食用菌加工厂23家,年产值451万元。主要有蘑菇、猴头、金针菇、香菇、草菇、平菇等。1986—1992年,常山、富阳、磐安、缙云、庆元等地供销社,进一步完善食用菌生产服务体系,从菌种研究、供应栽培到收购加工,实行全程服务,并带动全省食用菌的发展,使之成为全省仅次于蚕茧、茶叶的第三大宗农副产品,成为全国食用菌的主产区之一。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食用菌加工企业经过调整,企业数减至12家,实现产值4 034万元,利润38万元。
7.酿造加工。浙江省酿造加工业历史悠久,传统技术精湛,主要产品有黄酒、白酒、药酒、酱油、米醋及腐乳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由私商经营,大多是前店后厂形式。1956年,浙江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由供销社归口的酒酱业有238家。1957年调整合并为133家,产值1 162万元。1961年,经过体制调整,县城与大集镇的酿造业由国营商业部门归口,农村酿造业划归供销社。到1978年,全省供销社仅有7家独立核算的酿造厂。经过改造旧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使酿造行业出现了转机。1985年,全省供销社酱油及调味品生产企业发展到71家,年产值1 262. 2万元。此后,供销社酿造行业出现了一批机械化、现代化的生产企业。199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有酱油厂30余家,啤酒、味精产量分别达到2. 79万吨和4 103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31. 1%和15. 5%。
8. 豆制品加工。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豆制品加工划归供销社。1959年以后,由于豆类供应紧缺,豆制品加工业很不景气,到1973年开始恢复生机,供销社附设的豆制品门市部也有了发展。198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有豆制品专业厂72家,产值达38.9万元。此后,由于国家计划供应的煤、电及豆制品原料逐年减少,加上农村流通日趋活跃,供销社豆制品加工缩小了生产规模。到1992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有豆制品厂12家,年产值2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