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造林树种
1.杉木。杉木系杉科杉木属植物,生长快,产量高,是安徽主要的优良商品用材林树种。全省现有杉木507.5千公顷,蓄积1 601.0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有林地面积和蓄积的21.7%、19.3%。主要分布在皖南和大别山区,皖南杉木面积占全省杉木总面积55%,大别山区杉木面积占全省杉木总面积的25%。
安徽杉木栽培历史悠久,早在800年前北宋时期就以“徽木”、“檠木”而著名。新中国成立后,杉木发展很快。从50年代末开始,相继在皖南、大别山区开展营造杉木丰产林。70年代初,在淮河以南丘陵地区广泛推广学习湖南桃源县丘陵栽杉经验。至1976年,全省共营造杉木林213千公顷,占全省造林总面积29.6%。杉木面积、蓄积量与1962年相比,分别增加54.5倍和11.5倍。但江淮丘陵地区引种杉木,由于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除局部小环境条件好的以外,杉木生长不良。进入80年代,按照林业部提出的“林业基地化、林场化、丰产化”的方针,在18个县(市)开展杉木丰产林基地建设,共完成杉木用材林90千公顷。1989年以来,各地结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的“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造林绿化规划和国家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杉木用材林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据全省1994年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4年,全省新造杉木18.3万公顷,杉木蓄积量增加469.3万立方米。
2.松类。松类是本省主要造林树种。全省现有松类面积913.2千公顷,蓄积2 700.4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39.1%和32.6%。全省松类分布面广,从淮河流域到皖南、大别山区均有以松类为建群种的森林群落类型。松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湿地松和火炬松。其中马尾松833千公顷,蓄积2 551.0万立方米;黑松64千公顷,蓄积138.7万立方米;黄山松、湿地松和火炬松16千公顷,蓄积54.0万立方米。江淮丘陵主要以马尾松为主,约占50%左右;其次是黑松、火炬松和湿地松。江淮丘陵、沿江岗地及淮北部分残丘上的黑松约占全省黑松的90%以上。大别山区在海拔600以下,皖南山区在700米以下,松类主要以马尾松为主,是马尾松适生地区;大别山区在海拔600米以上,皖南山区在海拔700米以上,松类主要为黄山松,常为黄山松纯林或与阔叶树种组成针阔混交林。
3.阔叶树。到1994年,全省阔叶林面积918千公顷,林木蓄积3 994.4万立方米。全省阔叶树分布面积广,平原、丘陵和山地都有。根据阔叶林植物群落组成的种类、结构和生态特征,全省阔叶林可分为三个地带。一是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淮河主流一线以北的地区。落叶阔叶树种有白榆、榔榆、朴树、青檀、黄连木、五角枫、山槐、楸树、中槐、楝树、臭椿、杨树、泡桐、柳树以及栎类等。二是中部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包括淮河主流一线以南,岳西北部经舒城、潜山县边境、桐城、铜陵、繁昌与水阳一线以北的中部地区。主要阔叶树种有栎类、枫香、化香、黄连木、黄檀、青檀、山槐、山胡椒、榉树、朴树、女贞、榆树、枫杨、合欢、椴树、苦槠、冬青、乌桕、胡枝子以及茶、油茶等。三是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皖南南部山区以及大别山区局部山麓、沟谷地带。主要树种青冈、苦槠、石栎、青栲、木荷以及樟树等。根据优势树种划分,全省阔叶树栎类126千公顷,蓄积453.3万立方米;檫树1千公顷,蓄积2.5万立方米;杨类48千公顷,蓄积283.9万立方米;桐类84千公顷,蓄积434.7万立方米;硬阔375千公顷,蓄积1 668.3万立方米;软阔235千公顷,蓄积952.6万立方米。
4.竹类。安徽是全国重点产竹省份之一。竹类植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初步统计,全省竹类有9属40多种。竹林面积251千公顷,占有林地面积7.91%。毛竹总数46 586万株,其中毛竹林面积185千公顷,占竹林总面积的73.64%;毛竹林株数42 012万株,占毛竹总株数90.2%;散生毛竹4 574万株,占毛竹总株数9.8%。杂竹林面积66千公顷,占竹林总面积的26.36%。竹子年采伐量3 160万株。
竹林分布于全省各地,平原、山地、村舍附近、河流两岸以及沟谷或山巅随处可见。且常沿河流或沟谷呈带状分布,依山麓缓坡或村舍平地呈块状分布。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是散生竹和丛生混合区,也是全省竹林面积最大、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竹种主要以刚竹属的毛竹、桂竹、刚竹、淡竹、水竹和苦竹属的苦竹、箬竹属的阔叶箬竹和短穗竹为主。长江以北是散生竹区,主要有刚竹、桂竹及少量野生的淡竹、甜竹等。全省竹林中,宣城地区80千公顷,黄山市43千公顷,六安地区32千公顷,池州地区20千公顷,安庆市17千公顷,分别占全省竹林面积31.9%、17.0%、12.8%、8.0%和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