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水利工程
1.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费省效宏、历久不衰等特点举世瞩目。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1公里处的岷江干流上,是分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的一项引水工程,由秦昭王后期(公元前278—前251年)的蜀郡太守李冰兴建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历经各代的维修与完善,成为我国迄今2千多年来一直能发挥巨大效益的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引水工程,包括堰渠主体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堰渠主体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项工程组成,另外还有百丈堤、杩脚沱护岸、内外金刚堤、二王庙顺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以及现代修建的外江闸、沙黑河闸、工业取水口等引水工程设施。灌区分布于成都平原和龙泉山以东丘陵地区。为充分发挥都江堰工程效益,几千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四川人民对都江堰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改造利用,并不断维修和完善。对堰渠主体工程和老灌区渠系,进行了改建和维修,在许多重要堰口修建了永久性分水枢纽;从平原到丘陵,发展了大面积的新灌区;在丘陵灌区,修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囤蓄水库和渠系配套工程;开展了灌溉试验、泥沙原型观测、灌区集中调度和优化调度等科学试验,健全了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1986年11月开工的都江堰第1期扩建工程,包括了人民渠1—3期48.5公里的扩建、红岩分支渠58公里的扩建、府河石堤堰至东风渠进水口11.16公里的扩建、新建府河东风渠进口节制闸等项目,1990年已全部完成。1989年春灌期间,人民渠便获得多引水7.1亿立方米的效益。新中国成立前,都江堰灌区最大灌溉面积不过13万多公顷。1990年,灌区的引提灌水量为63.62亿立方米,实灌面积达到了58.03万公顷,增长3倍多,控灌面积已超过66.67万公顷(1000万亩)。灌区范围包括6个市的34个县(市、区),北到绵阳、射洪,东至简阳、资阳,南达仁寿、青神,覆盖范围将近1万平方公里。
按照都江堰工程的总体规划,在完成第一期扩、改建工程的基础上,动工兴建第二期工程,东风渠总干渠及4期干渠、人民渠6期干渠将得到整治,工业引水渠与飞沙堰尾部的挡水板将改为临时拦水闸。每年春灌期间,宝瓶口将多引水1.15亿立方米,东风渠年增引水量4.2亿立方米,人民渠6期年增引水量0.72亿立方米,新增库容0.37亿立方米;灌区面积可增加1.4万公顷,改善灌面4.5万公顷。计划到2000年时,灌区可扩展到井研、资中、蓬溪等地,灌溉面积将达73万公顷。
2. 武都引水工程。武都引水工程,是一项引、蓄、提相结合,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航运、城市分用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该工程从江油武都镇上游约3公里处的涪江灯笼桥取水,灌溉江油、绵阳市中区、三台、梓潼、盐亭、射洪、剑阁和南部8个县(市、区)的17.6万公顷耕地,控制灌面为13.7万公顷,受益区人口226万。
武引工程被人们称为“第二个都江堰”。主要由武都水库、取水枢纽、武引渠系电站、囤蓄水库、提灌站等工程组成。武都水库设计总库容6.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78亿立方米;枢纽电站装机15万千瓦;取水枢纽包括河中拦河低闸5孔及泄洪冲沙闸、进水闸;总干渠长42公里,引水流量每秒60立方米,加大设计流量每秒72立方米,总干渠有隧洞14处,总长6 191米,渡槽12座,长2 465米。灌区内,有涪梓干渠和西梓干渠,总长202.8公里;分干渠5条,总长203.7公里;支渠14条,总长305公里;分支渠74条,总长1 018公里;有5级渠道96条,总长1 772公里。各类渠道总长3501.5公里。总干渠上,还将建电站1座,装机容量2×8800千瓦;还将利用渠道跌水和大中型水库充、放水,建设渠系电站7座,总装机2.46万千瓦。灌区内规划有大型囤蓄水库2座、中型囤蓄水库4座,总有效库容2.96亿立方米。
这一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包括渠首枢纽、总干渠及其电站、涪梓干渠、红岩水库及配套的各级渠系工程,灌溉江油、绵阳市中区,梓潼、三台、射洪、盐亭6县(市、区)的8.5万公顷农田。第二期,兴建武都水库。第三期,建设西梓干渠及其配套的囤蓄水库、各级渠系工程,灌溉梓潼、盐亭、剑阁、南部等县的5.2万公顷耕地,同时向南充地区升钟水库灌区补充水量。据测算,第一期工程完工后,每年可增产粮食2.25亿公斤,年效益4636.3万元,发电装机17.46万千瓦,增加年发电量8.61亿度。
武都引水工程于1988年9月开工,并列为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到1990年底总干渠首段8.75公里渠道已通水,总干渠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已建成左岸进水闸、冲沙闸工程,干渠已全线开工。
3. 玉溪河引水工程。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是70年代修建的一座大型引水工程。工程进水口位于青衣江支流的玉溪河上,穿越长4.7公里的隧洞,跨流域引水灌溉邛崃、蒲江、名山、芦山等4县农田5.7万公顷。渠道居高临下,蜿蜒穿行在地势险峻的群山之中,工程极为艰巨。在52公里的干渠上,有14个隧洞、13个渡槽、53处暗拱,共占干渠全长的1/3。工程于1969年11月动工,1977年底基本建成,1978年通水受益。
为了发挥工程效益,实行引蓄结合,灌区内修建了“百丈”和“长滩”两座中型水库及44座小型水库,总库容7 937万立方米,保证了灌溉用水。
灌区内水力资源丰富,利用各级渠道跌水可供开发的水能储量约3万千瓦,现已开发建成横山庙、天丰坡等小水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1.9万千瓦,年发电量760亿千瓦小时。
4. 升钟水库。升钟水库是大型径流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为四川省的最大水库。总库容13.3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6.72亿立方米。控灌南充、广元两地市的南部、西充、阆中、蓬安、南充县和南充市、武胜、剑阁等县(市)的5 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3.9万公顷农田,占灌区总耕地的70%。
水库工程包括枢纽工程和灌区配套工程两大部分。枢纽工程位于嘉陵江的支流西河中游,由大坝、溢洪道、防空隧洞、右总干渠进水口及电站、左分干渠进水口及电站等5大部分组成。大坝坝址位于南部县升钟区碑垭庙。坝址上游河道蜿蜒曲折,长达170.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 756平方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5.5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7.7秒立方米。灌区配套工程,由6条干渠和分干渠(长257公里)、11条支渠(长244公里)、70条斗渠(702公里),以及859条农毛渠(长4 400公里)和4个囤蓄调节水库、100多座小型电灌站组成。
升钟水库的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建成水库,完成右总干渠、西充干渠、西南分干渠、西蓬分干渠、左分干渠上段等5条干渠(长182公里),完成8条支渠和分支渠(长164公里)、43条斗渠(长478公里)、584条农毛渠(长3 500多公里),新建改建2个囤蓄调节水库、100多座小型电灌站等工程,灌溉南部、西充、南充县、南充市、阆中、蓬安、剑阁等6县(市)的8.8万公顷耕地。一期配套工程经济效益良好,初步估算净效益可达6 000万—7 000万元。1984年升钟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1987年整个枢纽工程全部建成;到1990年水库蓄水已达到设计正常高水位,实际灌溉面积达到了1.15万公顷。
5.三岔水库。三岔水库,位于沱江支流绛溪河上游,主坝枢纽在简阳县的原三岔区建国乡境内。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61.25平方公里,主要靠都江堰引洪充蓄,当地径流仅占20%。水库总库容2.29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85亿立方米,灌面6.3万公顷,有效灌面2.81万公顷。配套工程有南干渠、高低南干渠、简资干渠、江源干渠,另有17条支渠(长174.77公里),斗渠53条(长260.17公里),电力提灌站8处、11站,装机容量545千瓦,供水能力0.71立方米/秒。
该水库工程于1975年3月动工兴建,1977年2月建成受益。自此,改变了灌区过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发生较大变化。1985年,有效灌面为2.7万公顷,灌区粮食亩产由建库前的亩产285公斤上升到599公斤,全灌区粮食总产量由建库前的1.16亿公斤增长到2.45亿公斤,翻了一番多。1990年灌区有效灌面已达2.81万公顷。
1981年四川省政府决定将三岔水库定为“水利参观点”,对外开放,已接待美国、日本、西德等国考察团。
6.黑龙滩水库。黑龙滩水库,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南缘、龙泉山系脉的二峨山西麓、仁寿县城西北16公里处,是都江堰灌区的一个囤蓄水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建设的第一项引蓄灌溉工程。水库大坝高53米,长271米,最大蓄水3.6亿立方米,输水隧洞1 527米,大小渠道总长3 690多公里,其中有805座隧洞、644座渡槽、1 144座暗拱。灌溉仁寿、井研、简阳3县的7.1万公顷田地。
该水库是由国家补助、群众投劳、民办公助建成的。1970年动工,经过8年建设、7年整治配套,历时15年,基本完成库区枢纽工程和渠系配套工程。自1972年开始发挥作用以来,灌面逐年扩大,1985年达到5.1万公顷,灌区结束了“红苕半年粮”的历史,农业总产值由1.14亿元提高到3.76亿元,增长277%。1990年灌区年来水量为3.34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已达到5.26万公顷。水库从1972—1985年,全部效益为3.44亿元,净增效益2.79亿元,为全部工程投资的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