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建设都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在所有制方面,搞“穷过渡”,把生产队核算升为大队核算,或把生产大队核算“过渡”为人民公社核算,把农民的自留地、自留山和自留零星树统统收归集体,把农民家庭副业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取缔农贸市场,搞单一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在产业结构上,片面执行“以粮为纲”,搞单一经营,直到1978年,山东省的经济作物面积只占总播种面积的13.3%,连适宜种棉花的鲁西北地区许多棉田也改种粮食,结果造成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出现不少的“高产穷队”,而粮食生产也没有搞上去,鲁西北四区每年还要由国家调入50万吨救济粮、拨付数千万元救济款,成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都进行了大量投资,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间,光是国家对山东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就占全省基本建设的17.5%。在此期间,搞了一些有效的工程,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搞了不少无效劳动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特别是又重新搞了一些“一平二调”。在分配方面,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推行平均主义。由于集体对农民的分配以实物为主,又实行“人七劳三”的比例分配,多数单位除实物又无现金可分,这就不仅使劳者吃亏,而且造成大量的三角债。“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山东农村经济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197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只有141. 85亿元,粮食总产量2241. 5万吨,棉花总产量15. 8万吨,花生总产量57. 1万吨。与1966年相比,棉花减产21.6%,花生减产40.8%。粮、棉、油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有下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1.12元,10年间平均每年仅增加0.83元。 ☚ (二)“大跃进”时期的农村经济 (四) 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经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