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实施四个工程
“九五” 期间, 市政府实施以种子工程、生物工程、温室工程和绿色工程为重点的科教兴农基本战略, 大力推进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使农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轨道。
1.种子工程。至1999年, 上海郊区各有关基地已向市场提供各类种子种苗400多个, 其中得到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审定和认定的逾70个。粮油、蔬果、花卉、禽畜和淡水鱼等种子种苗基本实现优质化。水稻品种更新速度由原来的6~7年缩短到2~3年, 水稻品种由高产转向优质, 水稻新品种 “优丰”、“寒丰”、“寒优湘晴” 被列为2000年优质稻米开发品种。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优质双低油菜 “沪油12”、“沪油14”、“沪油15”,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蔬菜良种率达到90%, 其中, 争春甘蓝系列、矮抗青青菜系列、新长征杂交番茄系列、宝杨黄瓜等系列种子已推广到外省市。畜禽养殖品种全部实现优质瘦肉型。西瓜品种实现优质小型化。锦绣黄桃、大团蜜露桃面积逐年增加, 每年有40多万份良种荷斯坦奶牛冷冻精辐射全国30个省、区、市。全国三大蛋种鸡中, 上海占两个, 市场占有率达45%。据统计, 上海市仅各类作物种子每年有20多万千克销售全国。
2.生物工程。在国内第一次完成奶山羊β—乳球蛋白 (BLG)基因的构建、克隆与结构分析。“猪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苗” 经现场试验和实验室攻毒试验, 保护率达85%以上。大麦花 “94—30” 有望成为首例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优质高产细胞工程大麦新品种。获得耐高温植酸酶的转基因油菜、转基因甘蓝、分解硫甙及抗菌核病的转基因油菜已进入田间试验。30多株耐储藏转基因番茄已经结果。采用粳稻DNA指纹预测选育强优势杂交组合取得新进展, 为今后作物强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科学依据。
3.温室工程。上海郊区已建设2 666.6公顷薄膜大棚保护地栽培设施, 300个蔬菜、花卉园艺场, 推进蔬菜生产的工厂化、设施化、园艺化, 基本改变了 “靠天吃菜” 的局面。1996年以来, 从以色列、法国引进30公顷现代化蔬菜温室, 组织交大、同济、市农科院、电气集团等单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 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研制出国内首座国产现代化温室, 并在广州、福州、北京、长沙、武汉等地逐步推广应用。1998年, 还向北京、山东、湖南、浙江等地推广了近15万平方米连栋大棚。
4.绿色工程。一是和国际接轨, 试行农产品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通过对小包装、精包装食品和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无公害监管、加工过程的无污染要求,以及建立农产品产加销冷链, 确保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产品优质优味。二是营造绿色的生产环境, 在全国首开禁用胺磷等高毒农药。开发形成了一批利用畜禽类废弃物和秸秆等新技术, 为农业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修复, 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重视农产品标准的制定、立法和实施, 成立了上海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 制定了 《上海市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
上海农业科技正在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增收, 积极提供科技支持, 努力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