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制茶
江西的茶叶精加工, 始于1915年,当时粤商在修水创立宁茶种植公司, 辟茶园100公顷, 内建茶厂多所, 购蒸汽机、柴油机各一部及切、扇等制茶机具, 在当地制成 “宁红” 茶出口。1927年, 婺源俞仰清购置全套机器设备, 成为全省第一个利用机器制茶的企业。但加工设备简陋, 工艺简单,产品质量不稳。
新中国成立时, 全省没有正规的制茶工厂。为了提高茶叶质量, 1950年, 中国茶叶公司先后在浮梁县经公桥和修水县四都与溪口建立3家红茶初制厂, 引进大型揉茶机和自动烘干机, 实行低温控湿发酵, 收购当地鲜叶, 加工红茶。1952—1953年, 中茶公司先后在婺源、上饶、修水、景德镇4个茶叶主产区建立了4家茶叶精制厂, 年加工能力500万千克。这4个茶厂担负着全省内外销红绿茶的加工和出口供货任务。1953年, 全省生产内销茶565多吨, 供应出口茶2 890多吨。同年, 中茶江西省分公司筹建南昌茶厂,年加工能力150万千克, 1954年制内销花茶382.95吨, 1955年制内销花茶达539.05吨。1975年, 中茶公司调给江西日本产小型制造蒸青茶设备一套, 安排在铅山县河口茶场试用。到70年代末期, 中茶公司对江西5家茶厂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 使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以上。
进入60年代中期, 江西制茶工业发展很快。从1965年开始, 一批农垦茶场先后实行茶叶初精制联合加工, 首先在婺源县鄣公山垦殖场和景德镇市九龙山垦殖场办起精制茶厂, 年加工能力近250万千克。1978年后, 全省茶叶加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至1981年, 经省政府批准的茶厂共30家, 年加工能力达3 100万千克, 分别隶属供销、农业、农垦、外贸、侨办、乡镇企业等系统管理。全省各主要产茶地、县和大型农垦茶场都有了制茶厂, 其中初精制合一的制茶厂占一半以上。加工茶类主要是内外销红茶、绿茶和花茶。各制茶厂都能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 产品质量基本稳定, 年实际加工各类茶叶1 000余万千克, 供应出口茶4 435吨。
1985年, 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以后, 国家、集体、个人都可以进行茶叶加工, 茶叶精制加工的单位迅猛发展,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1991年,中日合作在景德镇市成立江西洪源茶叶有限公司, 引进日本产大型蒸青设备, 年加工能力250吨, 每年生产蒸青绿茶150吨左右, 产品直接出口日本, 该公司年创利30万~40万元。至1995年止, 全省茶叶加工厂达百家以上, 总加工能力近4 000万千克, 年加工商品茶1 500万千克。但五六十年代兴办的婺源、修水、景德镇、南昌、上饶、鄣公山、浮梁等专业茶厂仍是我省主要茶叶加工企业, 承担总加工量的70%以上, 并能按国家标准生产供出口的外销茶。其他大部分中小型茶厂, 只从事内销茶的加工, 根据市场的需要, 自定标准加工, 有的只是将毛茶进行简单的筛分整理就投入市场。因此, 厂与厂之间、各批次之间同一品级的产品, 质量状况差异明显。
江西的品牌茶叶主要有: 上饶茶厂加工的常青牌一级雨茶, 1991年获国家金奖; 婺源茶厂加工的山河牌婺绿特珍特级和一级, 鄣公山茶厂加工的鄣公山牌婺绿一级和雨茶, 修水茶厂加工的越海牌特级宁红工夫茶以及庐山茶厂加工的特级庐山云雾茶, 于1985年和1990年分别两次获得国家银质奖。此外, 婺源、鄣公山、南昌、景德镇等茶厂加工的红绿茶, 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和省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