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起因和背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起因和背景 (一) 起因和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和救济, 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措施, 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以往主要是民政救济,发放了大量救济粮、救济款,对缓解这一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确保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彻底改变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甘肃省从1983年起先后进行了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两西”建设和老区建设。其他贫困地区过去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扶贫救济工作,但较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则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1986年开始的。1984年9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即中央1984年19号文件)。1985年4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民政部、财政部、农牧渔业部、国家经委、中国农业银行等9个部门《关于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请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中央1986年1号文件)中,专门提出了“切实帮助贫困地区逐步改变面貌”的4条具体指示,要求国务院和有关省、自治区都要建立贫困地区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在1986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中,对老少边穷地区增加了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援。1986年5月16日,为了加强对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指导, 国务院决定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由陈俊生(当时为国务院秘书长)任组长,林乎加任顾问,朱荣、李瑞山、徐青、郭树言任副组长,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开发办”),负责办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农牧渔业部,由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三西”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雍哲兼办公室主任。1986年5月14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在田纪云副总理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根据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精神和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七五”发展计划的决定,郑重向全国提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必须下大的决心,争取在‘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1985年全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约有1.0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2%,其中150元以下的3 643万人,占4.36%。据甘肃省统计局抽样调查统计,同年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约有689.72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40.14%,占全国贫困人口的6.76%;其中150元以下的274.62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5.98%,占全国同收入档次人口的7.54%。 ☚ 三、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 (二) 主要工作和措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