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试办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试办阶段

(一)试办阶段

四川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于1951—1955年。在发展步骤上,经过3年重点试办,两年普遍发展,到1955年基本实现了农村信用合作化。
1951—1953年,四川农村信用社处于试办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点试办,创造典型经验,训练干部,教育群众,为普遍发展作好准备。195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南区行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川东分行到土改较早、农民互助合作热情较高的壁山县狮子乡试点建立了四川第一个信用社,10月又和人民银行川南分行共同在泸县黄舣乡试办了第二个信用社。由此拉开了全省创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序幕。当年,全省共试办了5个信用合作社,1个信用合作组。1952年10月,人民银行省分行根据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安排布署了扩大信用合作试点面的工作,提出以劳动互助组为重点建立信用互助组,并由信用互助组发展到信用合作社,条件成熟的也可直接办信用合作社。但组社仍以重点试办为原则,要求每个区试办1—3个信用合作社。1953年,各地要求组织使用合作社的热情很高,在这种形势下,省人民银行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性质由低级到高级,组织由小到大,业务由简到繁”的要求,提出除少数民族地区暂不发展信用社,大山区每县试办1个信用合作社、每区试办1个信用组外,在全省主产粮食和经济作物区适当加快发展信用合作组织。这年底全省信用社累计发展到78个,入社社员达到115 120人。

☚ 一、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二)大发展阶段 ☛

(一)试办阶段

(一)试办阶段1949—1957年

农村试办机械化包括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两个阶段。半机械化的试办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试用新式马拉农具开始的。1950年在双城、集贤、呼兰、宁安、克山、讷河等县进行了新式马拉农具的试点。1951年, 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海伦县17区, 建立了禄生村半机械化技术指导站, 配备了新式马拉农具、大型脱谷机为集体农民无偿服务。1952年富锦、集贤两县集资办起了两处脱谷站, 拥有拖拉机、脱谷机各23台, 汽车2台, 一年完成小麦脱谷任务1万公顷。新式马拉农具经过3年的试用推广, 收到了显著效益。到1954年,全省半机械化技术指导站达到34个,拥有拖拉机171台,平均每站5台。但由于网点分散, 机具不配套,技术力量薄弱, 修理工作跟不上, 机械作用发挥的不好。1955年, 对半机械化技术指导站进行了整顿, 将25个站合并为10个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4个并入国营农场,5个恢复为农业技术推广站, 到1957年全省共推广新式马拉农具2.3万套。
在推广半机械化的同时, 也开始了试办机械化。1952年, 农业部在桦川县10区试办了黑龙江地区第1个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以下称拖拉机站)。1955年拖拉机站发展到16个。1956年为安置山东移民, 又建了10个机械垦荒站, 当年完成开荒21.9万公顷任务后, 改为拖拉机站。到1957年, 全省共有拖拉机站28个, 分布于27个县 (市), 拥有拖拉机724台,为农业社翻地15万公顷, 播种3.2万公顷, 中耕8 133公顷, 收割1 200公顷, 脱谷12.9万公顷。机械代耕增产增收, 普遍受到欢迎。据9个拖拉机站的调查, 1954—1956年代耕土地1.8万公顷, 其中机播小麦占48.4%, 普遍增产, 多的增产20%~40%, 低的增产10%; 大豆占26.8%, 平均增产21%; 机播水稻, 平均增产18%; 玉米、谷子分别增产26%和20%。同时机械耕作还节约了大量的劳畜力。3年共代替人工103万个, 畜工163万个。1957年, 拜泉县乾元乡兴业社试用拖拉机牵引旧式大犁, 春耕扣地和夏锄趟地, 实行大机械与旧式大犁相结合, 耕得深,增加了铲趟遍数。这种做法, 为探索走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道路, 迈出了重要一步。
拖拉机站为农业社代耕服务, 实行低额收费, 收费标准比照人畜力费用确定, 每标准亩只收费1元,实际机械作业每亩成本为2.4元, 多花部分由国家补贴。1952—1957年试办机械化6年, 国家共补贴128万元。

☚ 二、发展历程   (二)普及阶段 ☛

(一)试办阶段

(一)试办阶段1956—1965年

1. 第一个水电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广大农村在兴修水利的同时,贯彻“重点试办、摸索经验、逐步推广”的方针,于1954—1956年间,在兴建兴义县锅底河水库灌溉工程(现名兴西湖水库)的同时,兴建了兴义狮子山水电站。该工程系由水利部派员到贵州指导设计和施工,引兴义城木贾河水、开渠4.8公里,利用水头86米,容量100千瓦,1956年7月建成发电,发电机出线电压400伏,经6千伏木杆线路2公里送往兴义县城,尾水灌溉农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第一个示范性农村水电站。同年9月,惠水县连江引水灌溉工程利用渠道跌水,在姚家哨建成100千瓦电站。到1958年,在贵阳云锦、遵义龙坑、印江河缝等地修建了一大批微型水电站。这些微型水电站多为就地取材,用木质水轮机或利用水碾,木质压力管发电,容量仅几千瓦或 一二十千瓦,供村寨照明。1963年,有19处更换为铁质水轮机。
2. 建立骨干电站。1958年水利部分配给贵州省15套从捷克进口的80千瓦整装水轮发电机组,先后安装在盘县盘关、兴义顶效、松桃盘信、长顺乌麻河,贵阳梯子岩、花溪天生桥等电站,于1960—1961年间相继投产。另外,为解决县城用电,先后建成毕节倒天河(164千瓦),凯里棉花冲(180千瓦)、赫章海马姑(280千瓦)、盘县风洞河(120千瓦)等一批骨干电站。
3. 修建水轮泵站。1965年,全国各地普遍修建水轮泵站。贵州省开展了灌溉、发电、加工综合利用的“水轮泵歼灭战”,农村小水电得到进一步发展。至1965年底,全省小水电装机容量达1万千瓦,平均每个电站装机容量为43.2千瓦,年发电量为1 130万千瓦时。

☚ 一、发展历程   (二)群众办电阶段 ☛

(一)试办阶段

(一)试办阶段

1955年初,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南疆、伊犁区党委在有代表性的地区试办了乌鲁木齐县前进、乌恰县红光(柯尔克孜族)、新源县拉斯太3个初级牧业合作社。这3个社入社牧户58户,社员269人,劳力142人,入社牲畜1 795头(只),入社耕地78. 7公顷。对牲畜入社的办法有两种:乌鲁木齐县前进牧业社和乌恰县红光牧业社采用折股入社办法,各种牲畜参照牧民原有的折合习惯 (一般是1峰驼折10只绵羊,1匹马或1头牛折5只绵羊,1只山羊折半只绵羊等),经民主评议,统一折合成标准绵羊,分别以2~3只为一股。新源县拉斯太牧业社,采用绵、山羊和能繁殖的牛、马都以原畜入股,不能繁殖的马、牛由社代牧,由社员向社付代牧费。
牧业合作社建立后,社员情绪很高,劳动力得到较合理利用,生产有了较快发展,收入明显增加。3个牧业社当年各种牲畜成活率达到94%—97%,比个体牧民高出2~5个百分点,乌鲁木齐县前进牧业合作社三个月当中副业收入共7万元,乌恰县红光牧业合作社年终收入分配比互助组时提高了23%,充分显示了牧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

☚ 四、牧业合作社   (二)发展阶段 ☛
000215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