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改革前的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形式单一的计划价格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计划经济的建立而开始形成的。主要特征是: ☚ 一、农产品价格管理 (二)多种价格并存时期 ☛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1950—1978年的29年间,农产品收购实行高度的计划价格,1978年国家定价部分约占全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92%。这一时期,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虽经多次调整,但提价幅度小,间隔时间长,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978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0年仅累计提高79.8%,年平均递增2.1%。这一时期的价格调整,大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1953—1954年主要农副产品调价情况
注: 以上系全省平均。比1952年提高了8.5%。1954年,根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指示,降低了部分粮食的收购价格,提高了棉花、生猪、大麻、烤烟、桑蚕茧的收购价格,并按国家规定的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提高了花生仁和鸡蛋的收购价格。以1953年价格为100,小麦降低幅度为5.2%,大豆降低1. 1%;花生仁提高幅度为6.2%,棉花提高2.1%,烤烟提高0.99%,桑蚕茧提高16.7%,鸡蛋提高25.5%,生猪提高3.2%。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3年提高了5.6%,其中粮食类降低了0.7%,经济作物类提高4%,畜禽产品类提高7.7%,蚕茧蚕丝类提高6.3%。1955—1957年,粮食、油料、棉花、烤烟、大麻的收购价格基本未动,根据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确定的物价工作方针,先后于1956年、1957年提高了桑蚕茧、生猪、中药材、苹果、水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57年与1955年相比,生猪提高22%,小国光苹果提高11. 4%,大白菜提高27.7%,带鱼提高30.6%,鸡蛋提高25.5%,桑蚕茧提高11. 1%。到1957年底,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0年提高19. 5%。其中:粮食类提高15.7%, 经济作物类提高5.2%, 禽畜产品类提高34.5%,蚕茧蚕丝类提高26.2%,干鲜果品类提高16.2%,干鲜菜及调味品类提高55.9%,中药材类提高33.2%, 土副产品类提高81.6%, 水产品类提高118.5%。 第二阶段,1958—1965年,即“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在此期间,山东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价面广、调幅较大的是1961年,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油脂油料、水产品、中药材、生猪、鸡蛋、大麻等产品的收购价格。与1960年相比:小麦提高20.8%,玉米提高16.1%,粳稻提高16%,大豆提高20.7%,谷子提高23.9%,花生仁提高11.1%,鸡蛋提高29.2%,带鱼提高47.3%,大白菜提高2.8%,银花提高67.7%,生猪提高41.9%。经过调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60年提高15.4%。其它年份,只对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有升有降地进行过调整:1958—1960年,连续三次提高花生仁的统购价格,1960年比1957年提高56. 43%; 1958年,提高了桑蚕茧的收购价格,比1957年提高25%; 1960年,提高了部分畜产品和部分中药材的收购价格,以绵羊毛、银花为例,分别比1959年提高6. 7%和29. 2%;1962年,提高了烤烟的收购价格,降低了部分中药材的收购价格,与1961年比,烤烟提高32.1%,银花降低34. 6%;1963年,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比1962年提高10.1%,降低了部分水产品和鸡蛋的收购价格。经过上述调整,到1965年底,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7年提高16.2%,年平均递增1.7%。其中:粮食类提高18.1%,经济作物类提高27.6%,畜禽产品类提高8.4%,蚕茧蚕丝类提高32.5%,干鲜果品类提高19.1%,中药材类提高31%,水产品类提高17.9%,干鲜菜及调味品类降低25%,土副产品降低0.6%。 第三阶段,“三五”至1978年。这一时期,除1967—1970年4年间农副产品价格未作调整外,其余年份均有某些调整,多为调升,个别调降。1966年,根据国家物价委员会第四次全国物价工作会议提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物价工作方针,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提高了粮食、桑蚕茧和部分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了苹果和部分中药材、水产品的收购价格。以1965年价格为100:小麦提高13.5%,谷子提高16. 5%,玉米提高12.3%,粳稻提高17.5%,大豆提高11%,桑蚕茧提高15%,黄牛皮提高6%;丹皮降低10%,鳓鱼降低4%,苹果降低20%。1967—197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关于“切实加强物价管理,对不合理的价格和地区差价、城乡差价,一律放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处理”的规定,山东省农产品收购价格基本未作调整。1971—1978年,陆续调整了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简要情况是:1971年,提高了油脂油料和大豆的统购价格,与1970年比,大豆提高9.2%,花生仁提高26.7%,同时从这年开始,超包购任务的粮油加价30%;1972年,提高了棉花、绿豆、柞蚕茧、生猪和部分畜产品的收购价格,与1971年比,棉花提高5.6%(1971年价格,已按1972年新标准折算为可比价格),绿豆提高27.3%,柞蚕茧提高16.3%,生猪提高1.5%,山羊板皮提高41.8%,猪肠衣提高14%;1973年,提高了大麻、柞蚕茧的收购价格,分别比1972年提高8.7%和18%,同时还调整了部分畜产品、海水珍品和淡水鱼的收购价格;1974年提高了菜牛、菜羊的收购价格;1975年,调整了部分水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带鱼比1974年提高1.5%;1976年.调整了部分土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苇席比1975年提高12.8%;1977年,提高了部分水产品、畜产品和棉籽、芝麻(油)的收购价格,与1976年比,带鱼提高6.3%,黄牛皮提高1.3%,棉籽提高18.1%;1978年,调整了部分中药材、山货土特产品和大豆、棉花的收购价格,与1977年比,银花提高16.7%,大豆提高29%,棉花提高11.1%。到1978年底累计,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65年提高了8.3%,年平均递增0.6%。其中:粮食类提高15.4%,经济作物类提高15.5%,禽畜产品类提高4.1%,蚕茧蚕丝类提高13.8%,干鲜菜及调味品类提高3.9%,土副产品类提高13%;干鲜果品类降低7.2%,中药材类降低23.6%,水产品类降低5.6%。 ☚ 一、农产品价格变化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1950—1978年的29年间,农产品收购实行高度的计划价格,1978年国家定价部分约占全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92%。这一时期,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虽经多次调整,但提价幅度小,间隔时间长,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978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0年仅累计提高79.8%,年平均递增2.1%。这一时期的价格调整,大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1953—1954年主要农副产品调价情况
注: 以上系全省平均。比1952年提高了8.5%。1954年,根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指示,降低了部分粮食的收购价格,提高了棉花、生猪、大麻、烤烟、桑蚕茧的收购价格,并按国家规定的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提高了花生仁和鸡蛋的收购价格。以1953年价格为100,小麦降低幅度为5.2%,大豆降低1. 1%;花生仁提高幅度为6.2%,棉花提高2.1%,烤烟提高0.99%,桑蚕茧提高16.7%,鸡蛋提高25.5%,生猪提高3.2%。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3年提高了5.6%,其中粮食类降低了0.7%,经济作物类提高4%,畜禽产品类提高7.7%,蚕茧蚕丝类提高6.3%。1955—1957年,粮食、油料、棉花、烤烟、大麻的收购价格基本未动,根据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确定的物价工作方针,先后于1956年、1957年提高了桑蚕茧、生猪、中药材、苹果、水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57年与1955年相比,生猪提高22%,小国光苹果提高11. 4%,大白菜提高27.7%,带鱼提高30.6%,鸡蛋提高25.5%,桑蚕茧提高11. 1%。到1957年底,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0年提高19. 5%。其中:粮食类提高15.7%, 经济作物类提高5.2%, 禽畜产品类提高34.5%,蚕茧蚕丝类提高26.2%,干鲜果品类提高16.2%,干鲜菜及调味品类提高55.9%,中药材类提高33.2%, 土副产品类提高81.6%, 水产品类提高118.5%。 第二阶段,1958—1965年,即“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在此期间,山东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价面广、调幅较大的是1961年,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油脂油料、水产品、中药材、生猪、鸡蛋、大麻等产品的收购价格。与1960年相比:小麦提高20.8%,玉米提高16.1%,粳稻提高16%,大豆提高20.7%,谷子提高23.9%,花生仁提高11.1%,鸡蛋提高29.2%,带鱼提高47.3%,大白菜提高2.8%,银花提高67.7%,生猪提高41.9%。经过调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60年提高15.4%。其它年份,只对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有升有降地进行过调整:1958—1960年,连续三次提高花生仁的统购价格,1960年比1957年提高56. 43%; 1958年,提高了桑蚕茧的收购价格,比1957年提高25%; 1960年,提高了部分畜产品和部分中药材的收购价格,以绵羊毛、银花为例,分别比1959年提高6. 7%和29. 2%;1962年,提高了烤烟的收购价格,降低了部分中药材的收购价格,与1961年比,烤烟提高32.1%,银花降低34. 6%;1963年,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比1962年提高10.1%,降低了部分水产品和鸡蛋的收购价格。经过上述调整,到1965年底,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7年提高16.2%,年平均递增1.7%。其中:粮食类提高18.1%,经济作物类提高27.6%,畜禽产品类提高8.4%,蚕茧蚕丝类提高32.5%,干鲜果品类提高19.1%,中药材类提高31%,水产品类提高17.9%,干鲜菜及调味品类降低25%,土副产品降低0.6%。 第三阶段,“三五”至1978年。这一时期,除1967—1970年4年间农副产品价格未作调整外,其余年份均有某些调整,多为调升,个别调降。1966年,根据国家物价委员会第四次全国物价工作会议提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物价工作方针,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提高了粮食、桑蚕茧和部分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了苹果和部分中药材、水产品的收购价格。以1965年价格为100:小麦提高13.5%,谷子提高16. 5%,玉米提高12.3%,粳稻提高17.5%,大豆提高11%,桑蚕茧提高15%,黄牛皮提高6%;丹皮降低10%,鳓鱼降低4%,苹果降低20%。1967—197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关于“切实加强物价管理,对不合理的价格和地区差价、城乡差价,一律放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处理”的规定,山东省农产品收购价格基本未作调整。1971—1978年,陆续调整了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简要情况是:1971年,提高了油脂油料和大豆的统购价格,与1970年比,大豆提高9.2%,花生仁提高26.7%,同时从这年开始,超包购任务的粮油加价30%;1972年,提高了棉花、绿豆、柞蚕茧、生猪和部分畜产品的收购价格,与1971年比,棉花提高5.6%(1971年价格,已按1972年新标准折算为可比价格),绿豆提高27.3%,柞蚕茧提高16.3%,生猪提高1.5%,山羊板皮提高41.8%,猪肠衣提高14%;1973年,提高了大麻、柞蚕茧的收购价格,分别比1972年提高8.7%和18%,同时还调整了部分畜产品、海水珍品和淡水鱼的收购价格;1974年提高了菜牛、菜羊的收购价格;1975年,调整了部分水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带鱼比1974年提高1.5%;1976年.调整了部分土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苇席比1975年提高12.8%;1977年,提高了部分水产品、畜产品和棉籽、芝麻(油)的收购价格,与1976年比,带鱼提高6.3%,黄牛皮提高1.3%,棉籽提高18.1%;1978年,调整了部分中药材、山货土特产品和大豆、棉花的收购价格,与1977年比,银花提高16.7%,大豆提高29%,棉花提高11.1%。到1978年底累计,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65年提高了8.3%,年平均递增0.6%。其中:粮食类提高15.4%,经济作物类提高15.5%,禽畜产品类提高4.1%,蚕茧蚕丝类提高13.8%,干鲜菜及调味品类提高3.9%,土副产品类提高13%;干鲜果品类降低7.2%,中药材类降低23.6%,水产品类降低5.6%。 ☚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二)多种价格形式并存时期 ☛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1952年), 西安自1949年5月20日解放到年末, 市场物价上涨了54倍。12月比11月,粮食价格上涨68%, 棉花价格上涨30%。针对上涨的市场物价, 陕西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部署, 大量出售物资, 回笼货币, 农产品市场价格开始回落。当时国民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公有制经济比重不大, 私营和个体经济占相当比重, 国家主要靠经济调节手段来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价格管理比较灵活, 规定了棉粮、麻粮比价, 其中棉花与小麦的比价为1:8~8.5, 安排了农产品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批零差价, 根据生产和市场供求变化, 及时调整价格和各种差价。1952年与1950年相比, 全省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10.5%,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15.3%, 当年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为1:0.95。 ☚ 一、发展历程 (二)多种价格并存时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