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河南省民间种畜配种已有悠久历史,在长期的牲畜发展和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一系列政策,从政治、经济上扶持、鼓励民营种畜户发展种公畜,更好地开展配种业务,使民营配种户、种公畜数量有很大发展。 为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手段,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不同部门相继建立了多个种畜场,用于繁育优良品种。 1.畜牧系统种畜禽场。自1952年3月兴建“地方国营邓县畜牧场”(1961年更名为“南阳地区黄牛良种繁育场”)以来,经过多次兴建、合并、撤销,到1995年,全省共有国营畜禽场44个。其中,省属种畜场2个(郑州种畜场、正阳种猪场),地市属种畜场8个,县市属种畜禽场34个。按畜种分类:综合场10个,种牛场7个,种驴场1个,种猪场8个,种羊场3个,种禽场13个,种兔场1个,种蜂场1个。 2.外贸系统良种场。河南省外经委从1958年开始到70年代初确定南阳、汝南、沈丘、息县、扶沟、西平、唐河、潢川、郾城、正阳、沁阳11个县为外贸生猪基地县,并建立了种猪繁殖场。60年代初期主要饲养本地良种猪,1966年引进丹麦长白猪,1971年引进英国大约克夏猪,1982年引进美国汉普夏猪和杜洛克猪。经过20多年的引种改良,使基地县的生猪生产基本良种化,为河南省猪的出口换汇做出了贡献。 3.商业食品系统繁殖场。1958年商业部门食品系统为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全省各县、市食品公司办起了养猪繁殖场100个,养猪123 000头。开始以饲养项城猪,八眉猪为主,以后又从四川、湖南等省引进荣昌猪、宁乡猪、新金猪,还从国外引进少量的巴克夏猪、约克夏猪、苏大白猪等品种,进行本品种繁殖和杂交改良,以满足人民肉食的需要,但由于条件差,经验不足,绝大多数猪场未能很好的巩固下来。1963年以来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商业部门依据上级“收购管生产”的精神,又掀起第二次大办繁殖场的高潮。各地、市县食品公司和有条件的公社食品经营处相继办起了种猪场196个,饲养种猪48 000多头,引进品种多为巴克夏猪、约克夏猪、长白猪及少部分的杜洛克猪、汉普夏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国外引进了杜洛克猪、汉普夏猪、长白猪。1986年6月食品系统保留种猪、种禽场40个。 4.繁殖体系建设。河南省畜禽的繁殖,由历史上的自然交配进展到人工授精、冷精配种、胚胎移植,对全省大家畜、猪、羊的发展和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自然交配。多在山丘滩区,以放牧为主的地方,自然交配是这些地区家畜繁殖的主要方法。 (2) 人工授精。牛的人工授精始于1952年,在河南省农林厅罗山种牛场,用短角公牛采用人工授精配南阳黄牛43头。以后又先后在其他地、市开展,并采用常温精液,低温保存法,配种效果较好。但由于牛的发情时间短,不集中,到站配种母牛少,致使牛人工授精开展不普遍。1980年后,随着冷精配种技术的应用,牛的人工授精配种才在较大范围内应用。马、驴人工授精从1953年开始,1978年后,由于牛的数量增加,马驴人工授精配种范围大为减少。据1982年初统计,全省只有550个乡站开展了马、驴常温人工授精工作。猪的人工授精起于1955年汝南县配种站,以后在外贸基地县、食品经营处应用猪的人工授精技术,1987年全省猪的人工授精配种达2.63万头。羊的人工授精始于1952年,现已在全省11个奶山羊基地县推广应用。鸡的人工授精始于1983年,郑州、商丘、新乡和汝阳、永城等市、县种鸡场都先后应用了此项技术。 (3) 冷冻精液配种。冷冻精液配种始于1973年,陕县、灵宝、博爱等县引用北京利用干冰和液氮作为冷源保存肉牛精液颗粒和当地黄牛配种(以下称“冷配”)。1979年在卢氏、博爱等11个县建立肉牛基地县,并分配冷配任务,扩大了冷精配种的应用。为提高大家畜冷精配种履盖面,省委、省政府从1984年开始,由省财政投资,按省、市、县三级2:1:2的比例配套,进行畜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到1989年底,共购买种畜2 791头,新建6个液氮站,续建1个冻精站,2个祖代鸡场,新建配种站点681个,充实配种站点944个,用于畜禽品种改良投资共计3 635.4万元,基本上达到了县有畜禽改良站,乡有分站和配种网点;县站有液氮运输车、液氮储存罐和周转罐,乡站有小型液氮罐等牲畜配种器械。1989年大小牲畜人工授精总头数为113.6万头。1995年,全省大牲畜配种数、人工授精数、黄牛配肉牛数均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瘦肉猪存栏1 650万头,比上年增长6.1%,占生猪存栏总量的62%;良种禽存栏数1.8亿只,比上年增长8%,占家禽存栏总量的55%。冻精生产仅河南省肉牛繁育中心全年即生产38.47万粒。全省冷配网点基本建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三、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50年代,福建开始畜禽良种繁育工作。1956—1982年先后3次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基本查清了全省25个地方品种产区、分布、体形外貌、生产性能、饲养特点和杂交利用等情况。并从国内外引进60多个优良畜禽品种,丰富了福建畜禽品种资源,提供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先后投资近6 000万元,兴办种畜禽场167个(省地县级42个)。其中:种猪场72个、种牛场10个、种兔场17个、种鸡场46个、种鸭场8个、特种禽场2个等。年提供种猪15 000头、种鸡600万羽、种鸭350万羽,促进畜禽生产水平的提高。全省良种杂交改良的商品猪占70%,高产奶牛覆盖面10%,良种家禽覆盖面15%。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按《福建省种畜禽场管理暂行规定》、《福建省种畜禽场验收办法》以及“种畜禽场合格证”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1.猪良种繁育。从50年代开始,福建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良种猪及其配套系3 000多头,兴办72个种猪场,对良种猪进行扩繁、推广和杂交利用。省天马种猪场是福建最主要的良种猪繁育场,先后从英国、瑞典、加拿大引进大约克、中约克和长白猪3个品种,进行纯种繁育和驯化提高,生产母猪450头、公猪24头。良种猪推广到全国21个省、市及全省各地。连江东湖种猪场,80年代后,引进杜洛克、长白猪,发展生产母猪230头,年提供种猪1 500头。全省已广泛利用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与当地母猪进行二元、三元杂交,生猪瘦肉率普遍提高到45%以上。“杜、长、大”为最佳杂交组合,瘦肉率可达58%—62%。1995年,全省良种猪覆盖率50%,良种杂交的商品猪占70%,良种猪推广应用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行科学饲养方法,改熟喂为生喂,改混养为分群饲养,改单一饲料为配(混)合饲料,仔猪实行早期断乳(28—35天)等。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饲养方法,饲养周期缩短到180天即可出栏,料肉比3.5:1,节省饲料40%以上,出栏率和头猪平均年产肉量达到109%和84.96公斤。 2.禽良种繁育。全省有祖代、父母代种禽场56个,饲养不同代次配套种禽近20万羽,年可提供商品代鸡苗800万羽、鸭苗300万羽。蛋用种鸡主要有闽清种鸡场、榕振种鸡场、漳州市种鸡场、福州八四种鸡场、漳州腾龙种鸡场等。闽清种鸡场是福建第一个杂交配套体系蛋用鸡的祖代—父母代种鸡场,1983年从上海新扬种鸡场引入祖代罗斯蛋鸡3 300羽,1989年又从法国引进祖代伊沙黄蛋鸡1 400羽。常年饲养蛋用种鸡5 000—8 000羽,每年提供不同代次的鸡苗40万羽。肉鸡有福建榕泉祖代——父母代种鸡场,1984年从加拿大谢弗公司引进红婆罗肉用种鸡1.5万羽,1986年从该公司进口祖代肉用种鸡两批(5 600羽),进行配套扩繁。常年饲养红婆罗种鸡(祖代)5 000羽、父母代10 000羽,年可提供父母代种鸡7万—10万羽、商品代鸡苗130万羽,除满足福建当地需要外,还销往广东等7省、区。1987年, 中外合资企业福州大福公司在闽侯兴办艾维因父母代肉用种鸡场, 年可提供商品代鸡苗300万羽。全省已有父母代肉用种鸡场28个,饲养种鸡15万羽,每年可提供商品代鸡苗500万羽。水禽有石狮市金定鸭原种场, 饲养种鸭1.6万羽,种苗满足福建当地需求外,年向四川等10多个省、市提供种苗、种蛋200多万羽(枚)。福州建新种鸭场,1986年首次从法国克里木公司引进父母代巴巴里白番鸭8000羽,进行扩繁、推广,年可提供鸭苗15万—20万羽,兼作生产肉鸭(半番鸭)终端父本。华侨吴庆星先生在泉州马甲筹办的丽佳鸭配套系生产, 已饲养祖代鸭8000羽、父母代鸭30万羽,计划年产商品代肉鸭2000万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家禽选育也卓有成效。厦门大学张松踪教授和福建农学院梁子军老师等分别对金定鸭和福建白番鸭进行了系统选育;省农科院畜牧所郑信铭对长乐灰鹅进行四世代选育;檀俊秩研究员主持莆田黑鸭配套选育, 建立全省蛋鸭生产第一次配套系等,均能保持原种特点,并提高生产性能。1995年,全省家禽已基本形成省、地、县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福建家禽生产已开始向良种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牛良种繁育。为改变福建养牛业落后状态,先后从德国、丹麦引进黑白花奶牛273头。从广西、黑龙江等地引进摩拉水牛、丹麦红、海福特等11个役肉或役乳兼用牛品种。广泛开展冻精冷配,杂交改良,提高了牛群质量。杂交改良的役肉兼用牛胴体重比本地黄牛高30%—50%;全省奶牛平均个体单产290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1900公斤的水平。 ☚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50年代开始,广东就开展畜禽良种繁育工作,进行过多次品种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全省畜禽品种的产区与分布,以及地方品种的体形外貌、生产性能、饲养特点和杂交利用等情况,对地方品种选育,提纯和引进外血杂交改良一批生产性能较好的地方良种和杂交品系,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80年代,畜牧业商品生产崛起,先后引进大批国外优良品种和技术装备,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生产要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1. 三级良种繁育。广东畜禽繁育采用原种场(纯系繁育)一级场、繁殖场三级体制。原种场任务是对5个以上引进品种,选留祖代和培育父母代,供应繁殖场(群)需要的种畜。一级场是对5个以下的引进品种或品系进行纯系繁育,任务与原种场同。繁殖场是以不同类型区域设场,任务是以原种场提供的优质种畜为核心群,一是扩大种畜群,二是通过品种间杂交优势,大量生产供应商品畜禽场所需的幼畜禽。大量的商品猪禽场则以饲养商品猪禽供应消费市场为主要目标。 建立三级繁育体系,一是引进大批国外品种。1978—1991年,全省累计引进种猪8 500头,祖代与父母代种禽450万羽,珍禽400万羽,珍稀禽类约20多个品种,奶牛4 500头,公肉牛20多头,这些畜禽良种经过纯系繁殖或杂交改良,商品畜禽实现经济杂交配套系列生产,十分有效地改变了广东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品种结构,大大提高了畜禽生产能力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对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各级畜牧部门执行《广东省种畜种禽场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种猪场验收办法》、《广东省种禽场验收办法》、《广东省种畜配种站考核暂行标准》等法规和政策。按照条例规定的验收条件,对全省畜禽场进行检查验收,分级管理,实行“种畜禽场合格证”及“营业许可证”制度。三是实行生产、科研、教学三部门相结合。建立畜禽选育、繁殖、鉴定、验收、推广的科技联络体系,培育和推广适应广东气候特点,高质、高效的畜禽配套组合,进而选育出广东的当家新品种、新品系。从总体上看,广东畜禽繁育的生产方式已从国家事业型生产转化为企业化生产。凡是大中型种猪种禽场,都采取与商品猪禽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既满足企业商品生产需要,又为农户提供优质的商品幼畜幼禽。 2. 猪的良种繁育。1991年全省审定的原种猪场有国家级东莞板岭原种猪场、广三保养猪有限公司种猪场等七个,为全省每年向繁殖场提供20 000头长白、大约克、杜洛克、迪卡、斯格纯种公母猪。一级种猪场有广大畜牧有限公司深圳、汕头猪场、光明华侨畜牧场等9个。二级种猪场(繁殖场)有13个,年产父母代种猪或纯种猪4万头。这些良种繁殖场合理分布在全省23个市(县),向本区范围内提供优良种猪,更新种猪群。同时,为商品猪场和养猪专业户供应公猪和母猪(含地方品种)。截止1992年底,一、二级种猪场已提供种猪16万头。另外,全省乡镇1 660个畜牧兽医站及部分个体公猪饲养户,通过人工授精(或本交)繁殖推广优良商品猪。 种猪生产实行法规管理,省市县畜牧部门执行《广东省种畜配种站考核暂行标准》对配种站、个体配种点,依据公猪来源,兽医检疫证、精液品质、采精方式、受胎记录等条件,进行验收。凡符合条件的发给《广东省种公畜配种证》,1992年以前共发证5 300张。改革开放以来,良种猪覆盖率由1978年的45%提高到1992年的90%。全省已有二元杂交父母代优良母猪10万多头,每年可生产瘦肉型商品猪300万头; 三元杂交的最佳杂交组合是“杜、长、大”或“杜、大、长”。为进一步建立具有国内外竞争能力的商品猪配套组合系列,省府已批准建设“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和“种猪拍卖场”,将成为种猪测定和种猪拍卖为一体的省级技术监测机构,任务是接受国内外,省内外种猪测定和拍卖,目的是使种猪进入高层次商品化。 3.禽的良种繁育。全省建立种禽场157家(不含个体种禽场)年产禽苗3. 5亿羽,占全省家禽饲养量的60%。特别是近年来引进著名亲本,如以色列隐性白、台湾“石岐杂”与本地良种鸡配套杂交生产优质黄羽肉鸡系列产品,既提高了本地鸡种的生产能力,又保留有本地鸡的鲜美味道,饲养者得益,消费者欢迎。引进鸡种还有美国的“AA”、“艾维茵”、“科宝”,法国的“伊莎”、德国的“洛曼”,香港的“石岐杂”等肉鸡品种。其中以美国的“AA”数量最多,分布面广,效益最好。曾先后引进祖代AA鸡苗45万羽,父母代鸡苗250万羽; 已建成100万套AA鸡父母代,5 000万套商品代AA苗的生产繁育规模。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养鸡企业在肉鸡选育、配套系列、新品种育成等方面卓有成效。广州市白云家禽公司育成的“882”系列产品,华南农业大学育成的“粤黄鸡”、“矮脚黄”,省农科院畜牧所育成的“岭南黄”,江村养鸡公司育成的“江村黄鸡”等,均保持了本地黄羽肉鸡的鲜嫩香滑的特点,又提高了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受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好评。1992年全省有黄羽肉鸡场78个,年产种鸡111.33万羽,年提供商品肉鸡苗8 000多万羽。 引进著名蛋鸡品种有美国的“海兰36”和少量的法国伊莎、德国洛曼蛋鸡,每年从国外引进父母代繁殖,未进行杂交改良。 引进著名肉鸭品种有:英国“樱桃谷”、“澳洲“狄高”、丹麦“海格”、美国“美宝”、泰国“大利”、法国番鸭等。至1992年,共引进优质肉鸭种苗320多万羽。每年还引进10多万羽祖代,父母代种苗,进行繁育更新。 4.其他畜种繁育。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广东奶牛业落后状态,奶牛良种引进步伐加快。80年代初,引进美国荷斯坦奶牛、新西兰奶牛、丹麦奶牛和加拿大奶牛共4 200头,这批高产奶牛平均一个泌奶期可达7 000—8 000公斤,相当于原有黑白花奶牛的1.5—2倍。主要分布在广州的广美香满楼畜牧公司、牛奶公司、燕塘农工商公司和深圳的光明华侨畜牧场等单位。广州市奶牛研究所冷冻精液站,是广东唯一的奶牛繁育机构,该所从美国引进12头高产荷斯坦种公牛,每年制作大量冷冻精液,承担省内外奶牛场母牛输精任务,截止1992年底,已向全国各大城市奶牛场提供100多万粒冷冻精液颗粒。全省2. 43万头奶牛,50%是该所繁殖的后代,并向10多个兄弟省提供数万冻精颗粒。 ☚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 00012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