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良种繁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良种繁育

(一) 良种繁育

50年代前期,市郊蔬菜地方良种选优保纯,是在自然变异基础上,用选优汰劣、定向选择、多代累积的方法,育成并保持许多优良农家品种的,普遍采用的是单株选择,混合留种法,即混合选择法。良种自留自用,很少外传。这一时期的良种繁育规模狭小,零星分散,由个人经营。实现农业合作化后,良种繁育进入利用本地良种与引进、推广育成品种相结合的阶段。在体制上实行统一留种、合理布局、发挥专长的原则。1960年,上海市建立了第一个蔬菜良种场——彭浦公社蔬菜良种场,随后,菜区主要乡和部分村相继建立蔬菜良种场。到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由乡、村种子场和生产队种子地组成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在生产上推广一大批育成品种,如“矮抗青”青菜、“嘉配3号”甜椒、“燕带豇”等。由于新品种的推广,全市菜区良种覆盖率达到79.2%,主要蔬菜实现了良种化。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保护地栽培的迅速发展,广泛引进国内外新优品种和选育保护地专用品种。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有美国芹菜、紫卷心菜、结球生菜、日本茄子、埃及米苋等,从外省引进紫果叶、菊花脑等。在留种体制上,受经济规律支配和自然条件限制,采取当地自留与外地繁殖、特约繁种、外埠调剂相结合的方式,如青菜在粮棉区特约留种、卷心菜由山东等地代为制种,土豆向黑龙江等地固定良种区采购。从1996年开始建设种子工程, 两年来, 市郊菜区40个种子场全面完成市下达的14种蔬菜良种繁育计划。三圃田面积落实29公顷, 采收原种6 756.2千克, 落实良种繁育面积162.42公顷,采收良种76 000 千克, 约占14种蔬菜的全市常年菜地播种面积的50%。

☚ 四、栽培技术   (二) 育苗 ☛

(一) 良种繁育

(一) 良种繁育

1950年夏收开始,江苏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土种选优”活动,即从当地品种中评比选定良种作为主要的种植品种,这个评选活动持续到1957年基本结束,全省共评选出各种农作物良种467个,其中,水稻132个、三麦156个、杂粮76个、棉花16个、油料87个。1957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面积达660万公顷,占73.6%,1960年更换更新良种49%,当年全省良种面积达93%。
引进国内外良种,对江苏农业生产起过很大作用,其中部分品种先后成为江苏不同时期的当家品种或主要推广品种。良种在生产上的应用,以60年代和70年代为多,80年代以后,常规水稻种植品种以省内育成品种为主,杂交水稻组合主要从南方有关省市引进;小麦品种淮北地区以引进良种为多,淮南以省内品种为主;皮大麦与裸大麦引进逐趋减少;棉花生产以省内育成品种占主导,引进良种只保留少数优质抗病品种;杂交玉米的生产,育成品种与引进品种各占一半左右;甘薯、大豆、油菜、花生、蚕豆、豌豆等作物则以省内育成品种为主。
1961年,引进的水稻新品种农垦57、农垦58开始在全省推广,晚中粳农垦58推广最快,到1996年达80多万公顷,比一般粳稻亩增产75—100公斤。80年代初引入的籼优63,到1987年推广面积近100万公顷,占杂交稻播种面积的98.5%。1972年引入的小麦品种泰山1号,是江苏省50—80年代推广面积最大的3个品种之一。
1950—1980年,江苏系统选育成各作物品种127个,系统选育品种以50年代和60年代为多,以后逐渐减少。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为系统选育品种提供了良好的原始群体。先后引入江苏的岱字棉系统、意大利小麦、日本水稻等种质资源,经过系统选育成的品种,曾作为当时生产上的主体品种。
杂交育种采用杂交方法选育农作物品种,虽然在民国时期已经开始,但大量进行并取得成效的还是60年代以后,至1987年杂交育成的各作物品种200多个,自此,杂交方法逐渐成为培育新品种的主要手段。
1955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的要求,确定 “就地繁育,就地推广”的原则。1958年,镇江市辛丰人民公社建立了省内第一个公社良种繁育场,此后,各地酝酿组建公社繁育场。至1958年底,全省已建立公社繁育场600多个,占全省1 567个公社的37.9%; 有26.2%的大队建立了种子专业队,良种繁育逐步形成以县为单位的县、社、大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1962年,各县都建立了原(良)种繁育场,1964年,“原种场繁育→特约良种繁育→基层种子田”的三级体系逐步形成。60年代,推行了 “三统一”的种子繁育经验,即以大队为单位,统一繁育种子、统 一保管种子、统一供应种子,起到了防杂保纯的作用。1970年以后,形成以原(良)种场为骨干,公社、大队繁育相结合向基层和大田输送种子的体制,使基层种子繁育的速度加快,更新周期缩短。1972年,在贯彻“四自一辅”方针中,重新确定以县原种场为骨干,公社种子专业队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提出 “省、地、县、公社、大队、生产队都有机构和基地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把良种选育、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品种审定、种子检验、繁殖制种和经营调剂等环节连成一个整体。1976年,全省结合建立农科网,形成了以公社为单位的良种繁育体系。到1978年,全省各地良种繁育已形成一套体系:县原种场→公社良种场→生产队种子田→大田。在这繁育过程中,棉花、三麦、常规稻、大豆、花生、山芋和蔬菜采用“市组织提纯,县繁殖供种”或“县提纯、乡村繁殖供种”;油菜采用 “市提纯、县繁殖、市县供种”的办法。
1978年5月,国务院批转农林部 《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要求加强和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实现 “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当年,全省即确定10个县为“四化一供”试点县,即:无锡、武进、如东、淮阴、宝应、淮安、邳县、江都、启东、东台。其中无锡、武进两县由中央农业部投资,无锡县的种子加工设备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用合作基金从奥地利进口的。1979年初,召开了全省地 (市)和“四化一供”试点县种子公司经理座谈会,会上肯定了武进县的试点工作经验。种子工作由“四自一辅”逐渐向 “四化一供”的方向过渡,省内供种形式开始改变,良种繁育体系也随着变化。
1977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在全国率先突破 “三个一”,即面积突破1 000万亩 (66.67万公顷),亩产突破1 000斤(500公斤),总产突破100亿斤 (50亿公斤)。“八五”期间,全省粳 (糯) 稻种植面积超过130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60%; 玉米自1978年起,逐步推广单交种,实行“杂交化”,80年代初,全省进行第三次玉米品种更新,推广紧凑型高产玉米,1990年达36万公顷,占玉米总面积的76.7%,至1995年,基本实现紧凑型化;高产棉花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全省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泗阳棉花原种培育成的常规棉 “泗棉2号”,在全国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中皮棉产量连续10年(1982—1991年)居第1位,成为全省无病虫棉花主体品种。该场1989年育成、1993年通过省评审的 “泗棉3号”,高产、早熟、抗病、优质,超过了 “泗棉2号”,这一品种深受棉区干群欢迎,1995年全省种植面积达26万公顷; 小麦统一供种是江苏统供工作的难点,淮北小麦统供又是难中之难。从1994年开始组织实施了淮北小麦纯良化工程,到1995年秋播,小麦主产区徐州市的统一供种率超过了80%;油菜重点是改常规油菜为 “双低”杂交油菜品种,1995年全省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达2/3。为加快全省统一供种步伐,从“七五”开始,突出了统一供种设施建设,1990—1993年,投资1.7亿元,基本实现了乡乡都有种子晒场、仓库、检测设备。至1995年,全省统一供种率达70%,良种覆盖率达95%,实现了主体品种的优良化。

☚ 二、主要推广项目和成就   (二) 农作物保护 ☛
000303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