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自由购销阶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自由购销阶段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购销仍按原有体制实行市场调节、自由购销。城镇居民和饮食、食品、酿造等用粮单位可到市场上任意采购粮食。这一时期,由于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辽宁的粮食生产得以迅速恢复。1950年辽宁地区粮食产量达51亿公斤,超过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20%。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农民普遍要求出售自食有余的粮食。但由于当时货币不统一,金融滞塞,严重影响正常的粮食购销活动。一部分不法投机商人乘虚而入,压价收粮,或以高价日用工业品兑粮,农民损失很大。为避免“谷贱伤农”,保证军需民食,省人民委员会批示刚刚成立的国营粮食部门及供销合作社多方筹集资金,分别采用代购、换购的形式,保证了粮价稳定和农民售粮的要求。 ☚ 一、粮食流通体制 (二)统购统销阶段 ☛ (一)自由购销阶段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私商经营占优势。为了掌握粮源,保证军需民食,政府及时组建国营粮食企业并在市场上开展粮食收购,参与市场流通。1950年,全省国营粮食企业收购大米1.4亿千克,占上市量24.6%,私营粮商的收购比重仍占优势。1951年和1952年,全省国营粮食企业分别收购粮食2亿千克和4.9亿千克,占商品量55%和85%,控制了市场上大部分粮源。1953年,粮食市场混乱,不法粮商抢购,国家收购粮食困难,1~8月份,全省仅收购大米1.9亿千克,比上年同期减少26%。 ☚ 一、粮食购销 (二)统购统销阶段 ☛ (一)自由购销阶段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的食用油脂油料,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国营、集体、个体自由经营。1949年,油脂油料上市量不多, 价格极不稳定, 各地油脂油料价格普遍大幅度上涨。1950年初, 油脂油料上市量逐步增多,价格渐趋稳定。1952年, 油料增产, 调低了油脂收购价格, 并采取限量收购的措施, 各地收购量约占实际产量的40%~50%。1953年, 菜油购价再次调低,每50千克菜油平均价27.09元, 食油市价普遍高于国家牌价。到11月底, 私商共收购各种食油1 920万千克, 占市场收购总量的51.2%; 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分别收购1 040万千克和785万千克。私营企业销售1 545万千克, 占市场销售总量的41.7%。 ☚ 三、食油购销 (二)统购统销阶段 ☛ (一)自由购销阶段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4年这一阶段,由于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均处于建立和发展的起始阶段,全省生猪的收购和市场供应都是以私营商业为主。1953年,私营屠商收购生猪51.9万头,占全省收购量75.7%,供应市场猪肉2 222万千克,占全省供应量83.9%。 ☚ 四、生猪购销 (二)计划购销阶段 ☛ (一)自由购销阶段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 江西结束了由鱼行、鱼霸长期把持鱼货购销的历史。城镇市场的鱼货, 除由个体商贩经营外, 国营水产供销机构也开始设置。1950年, 省农林厅首先在波阳县设立鄱阳渔业公司, 使国营经济开始进入水产品流通领域。不久, 该公司又跨越行政区域, 相继在余干、都昌、南昌、新建等产区分设派出的营业组或收购站。至1955年底, 鄱阳湖周围的主要鱼产区基本上都设立了鱼货收购机构, 全省水产供销职工人数达511人。 ☚ 五、水产品购销 (二)计划购销阶段 ☛ (一)自由购销阶段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城镇蔬菜由菜农自产自销或由私营菜贩经营,自由买卖。私营菜贩利用市场供求关系抬价压价,冲击市场,出现时而脱销时而积压的现象。随着国营蔬菜公司的成立及对私营菜贩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逐步控制了菜价。 ☚ 六、蔬菜购销 (二)统购包销阶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