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粮食系统仓储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仓房、油罐、铁路专用线、码头,添置各类粮仓机械设备,研究防治虫霉鼠雀为害的新方法,开展“四无粮仓”活动,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仓储管理制度和储藏技术规范,有效地保障了粮油储藏的安全。
1.粮食保管。1950—195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制订颁发了《浙江省中央公粮库暂行管理办法》、《浙江省粮食工作人员奖惩暂行办法》以及粮食保管制度等。1953年,余杭县粮食部门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保粮方针,总结出一整套全面清扫、剔乱嵌缝、清仓消毒、严密隔离等安全保粮方法,同时配合其他措施,首创了 “无虫粮仓”。全县88座粮库,有55座实现了“无虫”。1955年,浙江省粮食系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活动,取得显著成果。1992年,全省实现 “四无”的粮仓已达到总容量的90%以上,粮食保管损耗率由50年代初期的3%下降为0.1%。储粮技术水平得到较快提高,50年代用简单工具和物理机械方法防治虫霉危害; 60年代发展为化学药剂防治,同时采用机械干燥和机械通风,使粮食降温散热防霉;70年代推行气调推进粮和低温储粮等现代技术;80年代普及塑料薄膜密封粮堆、机械通风、磷化氢低剂量熏蒸等技术,使低温、气调和化学药剂单一防治方法得以有机结合,发展低温、低氧、磷化氢低剂量的“三低”综合防治新技术,成为浙江别具特色的先进保粮技术。尤其是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润谷调质、风道施药熏蒸等技术在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两次来杭州举办亚太地区各国参加的粮食储藏技术讲习班,参观交流这些经验。
2.粮油储存设施。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浙江省的储粮设施在规模、功能、仓型、设施、布局上都形成了新的格局。到1992年,全省储粮规模有容量5万吨以上的大型仓库;功能有收纳库、供应库、储备库、中转库、加工厂配套库;仓型有房式仓、立筒仓、地下库三个系列,其中房式仓占总仓容量的95%;设施上建有铁路专用线仓库22个,全长4 151米,其中有效长度1 953米;专用码头仓库123个,其中5 000吨码头2个。全省粮食仓库中有80%左右的库点、60%左右的仓容量建在农村集镇,方便群众交售粮食;20%的库点和40%的仓容量建在城市和交通枢纽,粮油加工厂也建有相应的仓库网络。1992年底,全省粮食仓容相当于1949年仓容的24. 5倍,基本满足了全省粮食收购、储存、调运、供应、加工的需要。
浙江省储油设施的建设,到1992年,全省已建成油罐1 931个,容量8.98万吨。多数由金属钢板制成,单个容量由几百公斤到上千吨,油脂进出有输油管道、自动计量等设备。桶装油脂有吊机装卸,运输中有专用的散装油罐车、船,零售油脂有机械发油器。这些设施,逐步替代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基本上适应全省油脂储存和流通的需要。
粮仓机械设备,新中国成立前,浙江粮仓设备简陋,只有箩筐、笆斗、跳板、风车、圆筛、铁铲等工具。1953年开始引进苏联库兹巴斯移动式烘干机,机械设备逐步增多。到1992年末,全省粮仓机械设备有固定输送线7 219米,移动式输送机824台,总输送量达25万吨左右;有烘干机58台,日产量1. 27万吨;配备机械通风仓容354. 7万吨,占总仓容量56.9%。全省有192个大中型粮库的粮食进仓、出仓、输送、称重、清理、干燥、通风、抽样、熏蒸和清理麻袋、面袋、油桶等业务,都由相应的机械设备代替手工劳动,基本上改变了历史上“降温靠翻仓,晒粮靠太阳,搬运靠肩挑”的落后状况,保证了储粮安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