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黑散《金匮要略》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皂矾、当归、干姜、川芎、桂枝各三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温酒调下,日一次。功能祛风寒,除痰湿,通经络。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及风癫,中风瘫痪。近代常用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 侯氏黑散 《金匮要略》卷上【组方药物】 菊花300克 白术75克 细辛 茯苓 牡蛎各23克 桔梗60克 防风75克 人参 矾石各23克 黄芩38克 当归 干姜 川芎 桂枝各23克 【制剂用法】 上药14味,为散。每次3~9克,用酒调服,每日1次。 【主要功效】 平肝祛风,化痰通络。 【适应病证】 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风癫。现代亦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不足、风湿为患者。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 【临床验证】 以本方治疗高血压、高血脂103例,其中男81例,女22例,年龄37~71岁,Ⅱ期高血压69例,Ⅲ期34例,血清胆固醇均在6.76mmol/L以上,甘油三酯均相应升高。方法:用本方前停用其他降压、降脂药2周;临床症状突出者用汤剂,菊花最多用至80克;症状缓解后,将原方制成散剂或装胶囊,每服5克,每日3次,2个月为1疗程,一般服3疗程。结果:患者血压明显下降,103例病人治前收缩压均值为26.1kPa,治后均值为21.1kPa,均值差为5kPa;治前舒张压均值为17.1kPa,治后均值为14.2kPa,均值差为2.9kPa。血脂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亦大幅下降,103例患者血清胆固醇治前均值为7.72mmol/L,治后均值为5.95mmol/L,均值差为1.77mmol/L;甘油三酯治前均值为1.79mmol/L,治后均值为1.38mmol/L,均值差为0.41mmol/L,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P<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7:396)。 【方义分析】 此方所治,当为肝旺脾虚,湿痰素盛,外风引动内风之证。方中以菊花为主,平肝熄风,治“风旋倒地”(《药性本草》),“俾木平则风息”(《本草求真》),同时兼散外风,治“恶风湿痹”(《神农本草经》)。辅以防风、细辛、桂枝解表祛风,胜湿通络;牡蛎平肝潜阳,共助菊花治风;佐以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和中,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矾石、桔梗可消痰;黄芩可伐肝;干姜合细辛温以化饮;当归配川芎养血活血,以期“血行风自灭”。综合诸药,疏散外风,平肝潜阳,化痰除湿,补养气血,俾外风散,内风熄,湿痰祛,气血和,则诸症自愈。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本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第五》。方由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䓖三分,桂枝三分(《外台秘要》卷十五载此方,无桔梗,有钟乳)组成。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热食即下。现用法亦可水煎服,用量酌定。功能祛风痰,除痰湿。主治风湿痹证,四肢顽疼,不能活动,心中恶寒,舌淡苔白润者。 本方所治证属风湿直侵肌肉脏腑所致。治宜祛风寒,除痰湿。方中防风、桂枝、菊花祛外来之风邪。细辛、干姜祛内伏之寒湿。痰湿之生,因于脾虚,故用参、苓、白术健脾,合干姜温中燥湿,以祛湿痰之源。血虚则风胜,故用归、芎以养血祛风。并用桔梗、牡蛎以治痰湿之标。湿郁最易化热,故用黄芩清泄里热。矾石一味,近人张锡纯认为是皂矾,曹颖甫指出:“皂矾色黑,……主通燥粪而清内藏蕴湿……方之所以名黑散,实以皂矾色黑名之”。他又指出:“温酒调服者,冀药力之能通脉络也。禁一切鱼肉大蒜者,恐其更增湿热,为药力之障碍也”。《外台秘要》根据本方既能祛风痰、逐阴寒,又能补养气血之功效,用本方治风癫属于气血两虚,风邪入于经络者。现临床上亦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病属气血不足风湿为患者。 ☚ 小活络丹 风引汤 ☛ 00003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