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面对全市山多耕地少,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的实际,曲靖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曲靖市委、市政府针对一年中常有全区性或局部性干旱、洪涝灾害发生的情况,长期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在此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实用先进生产技术,变粗放经营、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从而推动了全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由粮食净调入改变为粮食自给略有余。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187.11万吨,平均亩产257千克,人均生产粮食374千克,分别比1978年增长52.37%、43.6%和23.4%,比1952年增长2.09倍、1.68倍、26.78%。
(1)水利建设坚持“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提高坝区,加强山区,主攻旱地水浇,全面提高抗灾能力。针对境内南盘江沿岸坝区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的问题,采取“上蓄、中疏、下泄、排灌结合”等措施,对南盘江上段进行全面整治。整治后流域沿岸沾益、曲靖、陆良坝子基本做到遇旱有水,遇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成为滇东粮仓。对广大山区则以小型为主,修建小塘、小坝、小池、小井、小水窖等“五小”工程,建设水浇地。截止1995年,全市累计建成“五小”工程8.87万件,建成水浇地5.86万公顷,旱粮连续增产。
新中国成立46年来,全市水利建设累计投入劳动工日6.56亿个,投入资金14.17亿元,其中群众投资3.5亿元,完成工程量144.96万立方米,新建、续建、扩建、整修各类水利工程4.62万件,兴建提水工程2 182站3 595台(装机93.31万千瓦)。1995年有效灌溉面积13.92万公顷,除涝面积4.3万公顷,水利化程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4%,提高到1978年的22.8%,再提高到1995年的42%,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抗灾能力。
在水利建设中,曲靖市注意将治水与改土紧密结合,做到建一件水利工程,带一方农田建设,富一方农民群众。1990年以前,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深翻土地、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坡地改梯地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加强地力建设,不断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八五”期间,农田建设则围绕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展开,并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1990—1995年,共投入资金2.91亿元,投入劳动工日2.33亿个,建成不同层次的高产稳产农田8.3万公顷,连同“八五”前建成的9.9万公顷(含新中国成立前建成的3.2万公顷),累计建成高产稳产农田18.2万公顷,其中吨粮级1万公顷,750千克级的3.69万公顷。
(2)依靠科学技术,重点解决粮食作物品种老而杂和3月倒春寒8月低温冷冻的问题。曲靖市采取引种试验和自选自育相结合的做法,经市县农科部门和种子部门多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一批耐旱抗病、丰产性能好、适宜不同条件种植的水旱粮食作物优良品种18个,初步形成自繁自育为主体的格局,良种自给率达90%,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5.2%,杂交玉米覆盖率达92%,豆类良种覆盖率达84.63%。良种配良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为了躲过3月和8月两头低温冷害的袭击,试用塑料薄膜育水稻秧和地膜覆盖玉米获得成功后,即在全市推广。截止1995年,全市已实现水稻育秧薄膜化,地膜覆盖种植玉米面积占75.4%。
(3)改革耕作制度。全市利用各种旱粮生产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差、高矮棵空间差间作套种,克服山区和高寒山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变一熟为二熟三熟。粮食复种指数由1978年的168%,提高到1995年的197.9%。改革开放以来,夏粮增幅为119%,而同期秋粮增幅为42.91%;夏粮产量在粮食总产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3.2%上升到1995年的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