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水产品种与分布
山东省沿海渔区面积达(40米等深线以内)17万平方公里,又是寒暖流交汇区域,沿海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滋生繁盛,既是鱼虾产卵、生长、栖息的良好场所,也是越冬洄游性鱼类的必经之路。海洋鱼虾有260余种,主要经济鱼虾类30多种。青鱼、鲅鱼、鳓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比目鱼、黄姑鱼、马面鲀、对虾、鹰爪虾、毛虾、梭子蟹为主要捕捞对象。主要海珍有扇贝、鲍鱼、刺参等,贝类、藻类资源也比较丰富。此外,还有海豚、鲸、海狗、斑海豹、海蜇等。其中,已能大规模人工繁殖的主要品种有:
1.海带。1946年从大连移殖,1958年自然光育苗成功投产,70年代初培育出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860号”、“1170号”。80年代又连续推出了“海杂1号”、“单海1号”、“单杂10号”和“早厚成品系1号”,其中“早厚成品系1号”于198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贻贝。山东沿海贻贝自然品种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主要有烟台、青岛、威海三个采苗区。威海贝苗自给有余;青岛贝苗区主要分布在胶州湾附近;烟台采苗区主要分布在烟台港、芝罘湾、金沟湾和四十里湾。烟台港海区常年均可采苗,尤以2—3月份最佳,其余海区一般在3—5月份采苗。山东省于70年代开始贻贝人工育苗,80年代末单位水体育苗量达到150—200万粒/米3,最高达300万粒/米3。
3. 对虾。山东省是我国开展对虾人工养殖最早的省份之一。1958年开始进行对虾的人工孵化实验,1960年春获得成功,70年代初大规模育苗获得成功,到1981年,全省又有11个县市、17个育苗单位,可年育对虾苗9.7亿尾。1984年,利用越冬亲虾育苗试验成功,到1990年,逐步达到了利用越冬养殖虾代替春季捕捞亲虾。
4. 扇贝。山东所产扇贝主要是栉孔扇贝,60年代以前靠采捕自然资源,由于滥捕和海况变化,到80年代初自然资源已近绝产。1979年,山东省栉孔扇贝人工育苗获重大突破,每立方米水体育出稚贝1.5—2万个,1985年开始大面积养殖,1989年全省栉孔扇贝育苗水体达26 450立方米,出商品苗321 600万粒。
5. 裙带菜。本世纪30年代后才开始由济州岛和大连移殖到胶州湾和烟台港内。1961年人工培育裙带菜种苗获得成功, 但长期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直到1987年日本向我国提出发展裙带菜养殖的要求后,烟台、威海两地才开始大面积养殖裙带菜。到1990年, 全省裙带菜养殖面积达7 000余亩,总产量6 500吨。
6. 梭鱼。山东沿海分布较多。50年代以前,缺乏人工养殖技术,产量很低。1979年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但受苗种数量和养殖规格限制,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7. 鲍鱼。历史上主要分布在长岛县北部和胶南市东部诸岛屿周围海域,自然分布面窄、产量低。1973年鲍鱼人工育苗获得成功,1985年幼鲍越冬获得成功。80年代以前,烟台市为全省鲍主要产地;青岛市自1981年开始采用引种放流增殖鲍鱼,1985年起产量超过烟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