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梅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梅丸 本品由乌梅200g,黄连160g,干姜100g,细辛、附片(沙烫)、桂枝、党参、黄柏各60g,当归、花椒(炒)各40g组成。 有温脏、安蛔之功效。适用于胃痛吐蛔,脾虚久痢。 方中重用乌梅酸平,收敛肝气,生津止渴,和胃安蛔;辅以花椒辛热下气,温脏驱蛔;黄连苦寒下蛔,清泄肝胆、细辛、桂枝、干姜,附子大队辛热之品佐花椒温脏祛寒,使蛔虫能安居肠内,不致上窜;其中细辛、桂枝又能入厥阴经辛散下气;干姜、附子且能入阳明经鼓舞胃阳;黄柏苦寒佐以黄连清泄肝胆相火,且能监制大队辛热之品,以免引动相火,消烁津液;当归甘辛苦温,补养肝血,如此寒热互用,苦辛酸并投,则药味错杂,气味不和;故又佐党参甘温,调其中气,加蜜为丸,以蛔得甘则动,略用甘味,从虫所好以引蛔,使之更好地发挥药效,是为反佐药;蜜能调和诸药,又为使药。 本品气微,味苦、酸、略辛、辣,为黑色水蜜丸。 每10粒重1g。内服,1次9g,1日1~3次,小儿酌减。 密封防潮贮存。 各家论述 ❶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月肤冷,其人燥无暂安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须臾复止,得食则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大多数剧痛在2天内缓解,疼痛多在6天内消失[1]。 ❺ 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对改善症状,多获近期效果[4]。 药理作用 ❶ 实验研究证明,本方能缩小胆囊,加大乌梅剂量则更为明显,而单纯乌梅作用似乎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8]。 本方能改变胆汁的酸碱度,使pH值下降,胆汁趋于酸性,破坏了蛔虫的停宿生存条件。 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通讯 1976:(2)∶30 [2]中医杂志1964;(8)∶4 [3]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12)∶24 [4]四川中医 1985;3(4)∶39 [5]湖北中医杂志 1985;(3))∶33 [6]浙江中医杂志 1984;19(1)∶15 [7]中医杂志 1982;23(1)∶49 [8]中成药研究 1983;(9)∶19 [9]福建中医药 1960;(6)∶29 [10]福建中医药 1962;(3)∶44 [11]医方新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6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