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梅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梅丸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乌梅丹(《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医方妙选》)、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安胃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组成】: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用法】: 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 【功用】: 《医方集解》:温脏安蛔。 【主治】: 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胃腑发咳。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❶ 《伤寒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又主久痢。 【宜忌】: ❶ 《伤寒论》: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论选录】: ❶ 《注解伤寒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当归、桂、椒、细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辛热以胜寒;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临证举例】: ❶ 蛔厥《重庆医药》(1980;1∶22):龙某某,女,22岁。1961年9月诊治。突发胃脘偏右疼痛四日,呈阵发性,发时痛如刀绞,如顶如钻,坐卧不安,展转躁烦,恶心不止,呕吐苦汁,汗出身冷,四肢厥逆,畏寒发热,白睛微黄,病后在某医院检查:T38.7℃,P100次/分,BP110/80mmHg,血:白细胞13000/mm3,中性84%,淋巴16%,剑突下偏右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诊为“胆道蛔虫病”。门诊观察三日,迭经解痉、镇静、利胆、输液,抗感染等治疗,罔效。余诊其脉弦数,舌尖红,苔黄滑。诊为“蛔厥”。拟乌梅丸作汤剂:乌梅15克,黄连9克,黄芩12克(因黄柏缺代之),炒川椒9克,细辛3克,桂枝9克,干姜9克,制附片12克(先熬一小时),南沙参12克,当归9克。二帖尽剂,诸症消失。继以乌梅丸3克,日二次。越五日,体力恢复,劳动如常。 【现代研究】: 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作用机制《福建中医药》(1960;6∶29):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乌梅丸有麻醉蛔虫的性能,达到了抑制蛔虫蠕动的作用;2.乌梅丸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3.乌梅丸由胆汁排泄,改变胆汁的酸碱度;4.服乌梅丸后能使Odd氏括约肌弛缓扩张。因此,初步推测乌梅丸作用机制有二:一是服乌梅丸后使蛔虫麻醉,失却固有附著肠壁的能力。由于胆汁分泌增加,冲击这些没有活动性的蛔虫,而退回十二指肠;二是由于服乌梅丸后,改变了胆汁的酸碱度,使胆汁逐渐趋于酸性,蛔虫本来有恶酸好碱的特性,此种改变,使胆道成为不利于蛔虫生存的环境,蛔虫能通过弛缓扩大的Odd氏括约肌退回十二指肠,而使胆道蛔虫病治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