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养殖业的演变情况
山东的海水养殖生产是从1946年在烟台试养海带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水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1946—1958年,是以海带为重点的试验养殖阶段。进行了海底养殖、半人工采苗、筏式养殖、人工育苗等试验,于195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然光育苗室,实现了海带夏苗培育工厂化,为大面积筏式养殖提供了条件。1958年海水养殖面积24 700亩,总产量2 500多吨。其中海筏式养殖4 000亩,产量2 100多吨。
1959—1977年,是海水养殖生产的发展阶段。这时期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品种增加,积累了养殖经验,为海水养殖生产奠定了基础。1977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36.55万亩,总产量17.73万吨。其中海带养殖10.43万亩、总产量12.72万吨;贻贝养殖2.63万亩、总产量4.99万吨。另外还有少量滩涂贝类、紫菜等。
1978—1985年,是全面调整和发展多品种养殖的阶段。重视经济效益,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1979年压缩了海带养殖面积,降低收购价格,实行限量收购。大力发展了对虾和扇贝养殖,并进行了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海底增养殖和对虾放流。海水养殖生产在全省沿海所有县区普遍展开,品种增加,结构趋向合理,养殖技术不断提高。1985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49.58万亩,总产量19.76万吨。其中海带8.09万亩、13.46万吨,贻贝1.18万亩、3.81万吨,对虾25.82万亩、0.91万吨。对虾放流从1984年开始,到1985年放流3厘米虾苗15.8亿尾,黄海区回捕3700吨。
1986年后,是海水养殖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开发浅海滩涂,大搞海水养殖的大好局面。生产在广度和深度上迅速发展,增加养殖面积,产量迅速增加,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出许多新经验、新技术,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养殖品种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和科学化,浅海贝藻间养、立体养殖、虾池综合养殖大面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底播放流和海珍品增养殖迅速崛起,使海水养殖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