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设施日趋完善
在 “文化大革命”之前, 湖南省大多数地、市、县都成立了种子公司,经过“10年浩劫” 之后, 全省仅存慈利县一家种子公司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简易设施。
1978年国务院发布97号文件 《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 之后, 湖南省各地 (州、市)、县 (市、区) 及大型国营农场和部分科研单位陆续恢复和建立了种子公司。至1998年底,不包括国营农场和科研单位的种子公司在内, 仅省、地 (州、市)、县种子公司总数达122家, 职工人数达5 569人, 其中技术人员2 493人, 高级职称76人, 中级职称685人; 拥有固定资产2.6亿元, 其中种子加工厂46座, 加工机械627台套, 电子计算机23台, 恒温箱235台, 精密发芽箱86台, 水分测定仪519台, 种子分样器141台, 1/100以上天平219台, 显微镜117台, 电冰箱62台, 照相机93台, 汽车168辆; 总建筑面积82万余平方米, 其中普通种子仓库29.6万平方米, 低温低湿仓库1.2万平方米, 种子加工厂房2.1万平方米, 种子检验室1万平方米, 种子门市部4.1万平方米。
尤其是国家实施 “九五” 种子工程以来, 湖南省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投资近6000万元, 建立了各项设施齐全的省贺家山国家级原种场; 8.3公顷省农作物种子鉴定基地 (三亚); 1 500余平方米、检测仪器齐全的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 一个大型、一个中型国家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 (建于长沙、郴州); 集种苗、示范、观光三位于一体的国家 (湖南) 优质果茶良种繁殖场 (建于长沙); 能承担国家、省、市区试任务的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建于衡阳、郴州、怀化)。为了在加工这一中间环节实现突破, 带动育繁和推广的发展, 贴息贷款12 266万元, 在全省分区域建立14个粮食作物种子和棉花种子加工中心, 其中在资兴、慈利、株洲、贺家山已经建成。
进一步加强种子管理, 进一步推进种子产业化,根据[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通知》和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 至1998年底,湖南省有13个地、州、市和59个县、市、区实行了种子管理和经营的机构分设, 成立了种子管理站。通过近4年培训、轮训, 全省现有持证专职种子管理员473名, 持证检验员588名, 基本形成了一支种子管理专业执法队伍。
由于机构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大大提高了种子生产、收购、储藏、检验、加工、销售和管理等综合能力, 初步形成了新型的种子产业。1998年, 全省国有种子公司粮棉油等种子销售总量达6 830万千克,精选加工量占销售量的94%, 中、小包装量占销售量的68%, 田间检验量占种子生产面积的100%, 室内检验合格种子占销售量的92%。省种子管理站出面处理的由于种子质量问题导致的纠纷、案件由1995年的1 087起下降到3起。基本保证了全省主要农作物的用种数量和质量,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