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阶段
1978年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使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 解决了温饱, 并逐渐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农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各项消费全面发展。1995年, 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达1 256.08元, 比1978年增长11.17倍, 17年内平均每年增长15.83%, 其中: 食品消费支出774.61元, 增长10.19倍; 衣着70.27元, 增长3.48倍; 用品122.0元, 增长15.94倍; 住房126.45元, 增长157.06倍; 燃料41.15元, 增长4.14倍。农民消费需求的急剧扩张和总体消费结构的大变动,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从消费的内容、性质, 特别是农民选择偏好的变化来看, 表现出消费数量扩张和质量充实两个明显的阶段性:
(1) 消费数量的扩张阶段。(1978—1985年)。这一时期, 农民生活消费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对改革前未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进行补偿, 几乎对所有生活消费品类的必需品都有着强烈的需求, 是在原有消费结构上一定数量的扩张。据调查资料表明: 1985年, 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03.14元, 比1978年增加199.92元, 增长1.94倍, 占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84.5%, 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用以满足温饱的基本消费品的需求。这一时期的消费特征主要表现在:
❶主食是食品消费的主要内容。1978—1985年间, 平均每个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总额为199.92元, 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加115.94元, 占生活消费增加总额的58.0%, 远远高出其他各项消费支出增加的份额; 从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看, 主食消费是农民食品消费的主体, 1978—1985年农民主食消费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都在47%以上, 最高达到77.4%, 位居首位;
❷衣着消费以御寒保暖为主。到1985年, 高中档的呢绒、绸缎面料消费量所占份额还不到4%, 成衣消费量也仅达到16%;
❸改善住房追求扩大面积, 建房仍以土、砖木结构为主。1985年, 平均每个农民住房面积已达到18.7平方米, 为1980年的1.6倍, 平均每人每年增加1.4平方米,农户新建房屋中土、砖木结构高达96%,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仅34元。
(2)消费质量的充实阶段。(1986—1995年)。这一时期,农民在完成消费需求的数量满足之后,开始进入以追求消费质量、档次,特别是新兴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充实阶段,出现了消费结构的大变革和消费质量的上台阶,消费热点的转移和质量的提高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❶农民生活消费的商品性比重有所提高。1995年达到61.79%,比1985年提高6.86个百分点;
❷全省生产投入急剧扩张,农民生活消费增长速度开始放缓。1986—1995年,全省农民生活消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61%,比同期生产投入增长速度低5.97个百分点,与消费数量扩张阶段的年均增速16.64%相比,下降1.03个百分点;
❸消费热点逐渐向高质量的城市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