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粮援项目 (一)德国粮援项目德国粮援项目是中国政府与德国共同合作,由德国政府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在山东沂蒙山区实施以改善当地人民营养状况及生活条件为宗旨的项目。该项目又分为“三沂”(沂水、沂源、沂南)、“平费蒙”(平邑、费县、蒙阴)、邹县、水资源平衡和泗临山苍(泗水、临朐、山亭、苍山)五个分项目。从1987—1997年,德国政府计划共为上述项目提供17.20万吨小麦和3 536. 7万德国马克的无偿援助,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粮援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以帮助受援县解决部分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同时开展水土保持,发展农田灌溉和建设乡村基础设施(修路、架电),以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到1990年底,粮援项目共完成投资10736. 17万元,其中粮援资金5 953. 89万元,解决了335个行政村、21.07万人口和17.3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面积6.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4.6平方公里,修建乡村道路832.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264.1公里,为项目区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1 107名。五个分项目情况是: 1. “三沂”项目。“三沂”项目区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水、沂南、沂源三县的结合部,属纯山区。土地总面积154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73万亩。区内有22个乡镇,762个行政村,61.99万人。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经济状况较差,1986年粮食亩产只有113. 6公斤,人均占有113公斤;缺水村庄424个,缺水人口18.89万人;水土流失面积达1264.6平方公里,占整个项目区的82%。该项目于1986年开始立项,1987年通过评估。1987年初原联邦德国表示: 无偿援助山东省3万吨小麦和600万马克,实施以解决人畜饮水为主要内容的营养保障项目。1987年10月,原联邦德国GTI公司乡村发展处负责人马耶温博士到沂水县考察,对沂蒙山区人民自力更生提前搞项目工程的行动表示赞赏,确定再增加5 000吨粮食援助,并表示若首期工程进展顺利,该项目的执行时间可延续10—15年。 原联邦德国援助的第一批1.5万吨小麦,分别于1987年12月和1988年2月分两次运抵青岛港,在青岛就地出售,实收粮款853.62万元。1988年4月,原联邦德国政府派“三沂”粮援项目协调员邵若泰博士及其助手孟玉华博士到山东,该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1988—1990年,“三沂”项目实施三年,共完成投资3 993万元,其中原联邦德国援助资金2 622万元,山东省配套资金1 371万元,解决了256个村庄、15.16万人、12.97万头大牲畜的吃水困难,增加灌溉面积1 02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2平方公里,修路559. 1公里,架电253. 5公里,完成工日918.36万个,搬动土石方1484.2万立方米。 2. “平费蒙”项目。在执行“三沂”项目的同时,山东省于1988年3月向国家经贸部提出援助“平费蒙”的项目申请,得到经贸部支持。1989年9月,“平费蒙”项目得到联邦德国政府的批准,同意提供3.5万吨小麦和950万马克的无偿援助。援助资金的分配比例为: 平邑县50%,费县、蒙阴各25%。该项目于1990年开始实施,首期工程到1994年底结束,计划解决17万人饮水困难,发展灌溉面积8.0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平方公里, 修建乡村公路440公里, 架设输电线路400公里。1990年9月, 德国决定对“平费蒙”项目追加0.59万吨小麦和150万马克的援助, 使该项目的总援助资金达到4.09万吨小麦和1 100万马克。 3. 邹县项目。该项目区位于邹县东部山区,共9个乡镇、413个行政村、31万人口,总面积775平方公里,1989年缺水人口8万多人。邹县项目于1989年9月提出援助申请,同年11月通过评估,1990年12月德方正式确定邹县项目的援助资金为: 1.02万吨小麦和365.2万马克。邹县项目1990年7月开始实施,首期工程到1995年6月结束,为期5年。计划解决4. 3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100个村庄的通路、通电问题。援助资金用于工程项目的分配比例为: 饮水工程54%,水保工程28%,灌溉工程18%。 4. “泗临山苍”项目。1989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提出“泗水、临朐、山亭和苍山四县区也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希望将粮援项目扩大到上述四县的愿望,德方表示支持。德方援助资金折合人民币约计6 048万元,加上我国投入的配套资金,项目规划投资1.25亿元。援助资金四县分配比例为: 泗水35%;苍山20%;临朐20%;山亭25%。计划建设196处供水工程,解决13.5万人的饮用水困难;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37条水土流失严重的流域,治理面积192平方公里;修建37处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 7万亩;培训工程施工、管理、林果栽培等各类农民技术和管理人员1 500名;并同时解决347个村的通路和219个村的通电问题。 5. 水资源平衡研究项目。1990年3月,受德国GTZ公司派遣,水文专家劳太永博士和驻济德方项目协调员邵若泰博士到“三沂”、“平费蒙邹”七县考察项目区水文和水资源工作开展状况。同年4月上旬,在“平费蒙邹”项目规划会议上,中德双方共同确定在项目区内进行水资源平衡研究工作。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德国GTZ公司派遣了五位水文地质专家长驻济南,会同山东省水文总站和临沂、济宁水文分站一起开展水资源平衡研究工作。到1990年底,德国投资343万元用于项目区的水资源平衡研究,其中水文站网改造213万元,地下水试验研究90万元,计算机系统和水位观测设备40万元。另外,德方投资660万元为省、地、县项目办公室及有关单位配置了12台深井钻机,26辆交通、运输车,12台复印机,12台中外文打字机等设备。 ☚ 五、水利利用外资 (一)德国粮援项目 ☛
(一)德国粮援项目 (一)德国粮援项目德国粮援项目是中国政府与德国共同合作,由德国政府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在山东沂蒙山区实施以改善当地人民营养状况及生活条件为宗旨的项目。该项目又分为“三沂”(沂水、沂源、沂南)、“平费蒙”(平邑、费县、蒙阴)、邹县、水资源平衡和泗临山苍(泗水、临朐、山亭、苍山)五个分项目。从1987—1997年,德国政府计划共为上述项目提供17.20万吨小麦和3 536. 7万德国马克的无偿援助,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粮援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以帮助受援县解决部分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同时开展水土保持,发展农田灌溉和建设乡村基础设施(修路、架电),以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到1990年底,粮援项目共完成投资10736. 17万元,其中粮援资金5 953. 89万元,解决了335个行政村、21.07万人口和17.3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面积6.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4.6平方公里,修建乡村道路832.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264.1公里,为项目区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1 107名。五个分项目情况是: 1. “三沂”项目。“三沂”项目区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水、沂南、沂源三县的结合部,属纯山区。土地总面积154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73万亩。区内有22个乡镇,762个行政村,61.99万人。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经济状况较差,1986年粮食亩产只有113. 6公斤,人均占有113公斤;缺水村庄424个,缺水人口18.89万人;水土流失面积达1264.6平方公里,占整个项目区的82%。该项目于1986年开始立项,1987年通过评估。1987年初原联邦德国表示: 无偿援助山东省3万吨小麦和600万马克,实施以解决人畜饮水为主要内容的营养保障项目。1987年10月,原联邦德国GTI公司乡村发展处负责人马耶温博士到沂水县考察,对沂蒙山区人民自力更生提前搞项目工程的行动表示赞赏,确定再增加5 000吨粮食援助,并表示若首期工程进展顺利,该项目的执行时间可延续10—15年。 原联邦德国援助的第一批1.5万吨小麦,分别于1987年12月和1988年2月分两次运抵青岛港,在青岛就地出售,实收粮款853.62万元。1988年4月,原联邦德国政府派“三沂”粮援项目协调员邵若泰博士及其助手孟玉华博士到山东,该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1988—1990年,“三沂”项目实施三年,共完成投资3 993万元,其中原联邦德国援助资金2 622万元,山东省配套资金1 371万元,解决了256个村庄、15.16万人、12.97万头大牲畜的吃水困难,增加灌溉面积1 02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2平方公里,修路559. 1公里,架电253. 5公里,完成工日918.36万个,搬动土石方1484.2万立方米。 2. “平费蒙”项目。在执行“三沂”项目的同时,山东省于1988年3月向国家经贸部提出援助“平费蒙”的项目申请,得到经贸部支持。1989年9月,“平费蒙”项目得到联邦德国政府的批准,同意提供3.5万吨小麦和950万马克的无偿援助。援助资金的分配比例为: 平邑县50%,费县、蒙阴各25%。该项目于1990年开始实施,首期工程到1994年底结束,计划解决17万人饮水困难,发展灌溉面积8.0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平方公里, 修建乡村公路440公里, 架设输电线路400公里。1990年9月, 德国决定对“平费蒙”项目追加0.59万吨小麦和150万马克的援助, 使该项目的总援助资金达到4.09万吨小麦和1 100万马克。 3. 邹县项目。该项目区位于邹县东部山区,共9个乡镇、413个行政村、31万人口,总面积775平方公里,1989年缺水人口8万多人。邹县项目于1989年9月提出援助申请,同年11月通过评估,1990年12月德方正式确定邹县项目的援助资金为: 1.02万吨小麦和365.2万马克。邹县项目1990年7月开始实施,首期工程到1995年6月结束,为期5年。计划解决4. 3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100个村庄的通路、通电问题。援助资金用于工程项目的分配比例为: 饮水工程54%,水保工程28%,灌溉工程18%。 4. “泗临山苍”项目。1989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提出“泗水、临朐、山亭和苍山四县区也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希望将粮援项目扩大到上述四县的愿望,德方表示支持。德方援助资金折合人民币约计6 048万元,加上我国投入的配套资金,项目规划投资1.25亿元。援助资金四县分配比例为: 泗水35%;苍山20%;临朐20%;山亭25%。计划建设196处供水工程,解决13.5万人的饮用水困难;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37条水土流失严重的流域,治理面积192平方公里;修建37处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 7万亩;培训工程施工、管理、林果栽培等各类农民技术和管理人员1 500名;并同时解决347个村的通路和219个村的通电问题。 5. 水资源平衡研究项目。1990年3月,受德国GTZ公司派遣,水文专家劳太永博士和驻济德方项目协调员邵若泰博士到“三沂”、“平费蒙邹”七县考察项目区水文和水资源工作开展状况。同年4月上旬,在“平费蒙邹”项目规划会议上,中德双方共同确定在项目区内进行水资源平衡研究工作。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德国GTZ公司派遣了五位水文地质专家长驻济南,会同山东省水文总站和临沂、济宁水文分站一起开展水资源平衡研究工作。到1990年底,德国投资343万元用于项目区的水资源平衡研究,其中水文站网改造213万元,地下水试验研究90万元,计算机系统和水位观测设备40万元。另外,德方投资660万元为省、地、县项目办公室及有关单位配置了12台深井钻机,26辆交通、运输车,12台复印机,12台中外文打字机等设备。 ☚ (一)德国粮援项目 (二)世界银行山东省加强灌溉项目水利 ☛ 00018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