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水电的开发利用
四川小水电资源拥有量,约有1 20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10万千瓦,其中单站容量500千瓦以下的就有75万千瓦。如果小水电资源全部开发,年发电量可达200亿千瓦时(表2-5-1)。小水电开发的条件比较优越。首先是可以就地发电,就地供电,输电线路短,因而投资不高,适宜于地方和农民群众投资兴办;其次是建设工期短,见效快,一般施工期为1—2年,投资偿还期通常为3—6年;再是省境内尤其是岷江以东大电力资源少的地区,河流多而径流丰富,水能虽分散但也有利于各地自行开发,几乎各个县都有修建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下电站的小水电资源,甚至 一些较大的引水、输水灌溉渠道上也可兴建。相对于大电站投资较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的特点,小水电的开发优势十分明显。
小水电从50年代开始试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成一批小水电站总装机1.4万千瓦。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人才培训,经验交流,调整布局,到1962年底,全省农村小水电装机容量已增至3.6万千瓦,电力供应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照明为主。1963年以后,机电提灌大发展,更加促进了小水电的开发建设。这一时期,采取“三三制”办法,即由国家、地方投资,社队投劳办电。对装机容量不到100千瓦的电站,主要由社队兴建,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到1969年,全省小水电装机已达19万千瓦,是1962年的5.3倍。这期间,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兴建了一批较大的地方电站。70年代中期,农村电力建设在政策上作了适当调整,贯彻以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设备地方制造为主的建设方针,规定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电站,主要由地、县兴办,500千瓦以下的电站,主要由社队兴办,国家给予适当补助。这期间小水电又有了一定发展。1975年底全省小水电装机增为38万千瓦,是1969年的2倍。从1979年起,实行“以电养电”政策,单机容量1000千瓦以下的县办电站,所得收入不纳入地方财政,用于发展小水电。这一时期的建设重点转移到骨干电站上来,增加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电站建设,实行县与社之间、社与社之间、社与队之间联合办电;凡联办的电站,所有制不变,自主权各自享有。
到1980年底,全省小水电装机达到83万千瓦,比1975年增长1.18倍,其中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占38%。1983年开始,农村电气化试点工作展开,对小水电开发建设又是极大的促进。1990年全省小水电装机容量已增至185.8万千瓦,比1980年增长1.24倍。共有小水电站5 906座,拥有机组8435台,其中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电站312处、661台机组、装机108.1万千瓦;拥有高压线路15.14万公里,其中110千伏线路占1.2%、35千伏线路占7.4%,低压线路共有64.72万公里,变电所524座、变压器842台、容量407.76万千伏安;当年发电量为74.14亿千瓦小时,其中并入省以上电网的发电量占40.1%,并入地县电网的占50.8%。一批骨干电站已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有:1958年开工、1965年建成的遂宁龙凤电站(涪江);1965年开工、1967年建成的简阳县猫猫寺电站(沱江);1970年开工、1977年建成的云阳县小江电站(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小江);1977年开工、1980年建成的遂宁小白塔电站(涪江);1961年底建成、又于1965年和1983年两次扩建投产的三台县永安电站(涪江);以及渠江干流上的广安县浮滩电站、巴中县三江电站、平昌县凤滩电站、名山县横山庙电站、龙溪河梯级电站、龙池河梯级电站、武隆县土坎梯级电站等。
表2-5-1 四川省小水电资源的流域分布
(2.5万千瓦以下)
河 系 | 河 流 名 称 | 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量 |
装机容量 (万千瓦) | 其中装 机在1万 千 瓦 至 2.5万千 瓦的电站 数 |
合 计 | | 508.39 | 163 |
金沙江 雅砻江 岷 江 | 干流上游及各支流 干流上游及各支流 岷江 其中:大渡河及其支流 其中:青衣江 | 73.36 200.12 53.32 (25.74) (16.61) | 24 33 32 (17) (10) |
川 江 沱 江 赤水河 | 干流及其支流 | 55.50 26.25 1.38 | 14 19 |
嘉陵江 其它河流 | 包括涪江、渠江等 乌江、沅江、汉水等 | 80.29 18.17 | 3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