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昆山镇
小昆山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松江城西北, 距市区30公里, 离松江城8公里; 沪杭高速公路和建设中的5120国道在镇南1公里处交汇。全镇镇域面积29.6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1.94万人, 有15个行政村, 境内有山有水, 是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组成部分。
1978年, 小昆山镇从当时的松江县天马公社分出, 建立镇级行政建制。当时小昆山镇仅仅是一条长不到百米, 宽不到3米的巷弄式农村小镇。镇区面积不到0.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只有260人, 绝大部分建筑物严重老化, 各种设施奇缺。建镇以后, 镇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集镇的规划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鼓励农民进镇建房, 推动农民居住向集镇集中, 小昆山镇从此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现在, 小昆山镇镇区规划控制面积为5.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万人。
建镇20年来, 小昆山镇的社会、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 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 小昆山镇在市郊率先贯彻实施了 “三个集中” 战略, 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的成功之路。1995年, 被建设部列为全国小集镇建设试点镇。1997年, 又被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列为全国小集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1.集镇规划。科学合理的集镇规划和政策的连续性, 是集镇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早在1980年初, 小昆山镇就制定了比较系统的集镇总体发展规划, 以后的镇党委和镇政府又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和扩展。1995年, 又会同县规划局和同济大学的专家对集镇总体发展规划作了修订。
2.集镇建设。小昆山镇实行多元投资、集中统一建设的方式。住宅建设实行农民集资方式。市政和公共设施投资, 则采取县、镇财政拨款, 企业和居民合理分担等多种途径解决。在建设方式上,采用了“集中统一” 的建设方式, 即由镇建设办公室统一负责集镇建设工作,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组织施工和统一分房, 确保集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3.集镇管理。小昆山镇镇政府历来对集镇的管理非常重视, 专门成立了集镇管理办公室, 全面负责指挥、协调集镇管理工作。集镇管理办公室下设市容监察队、清洁管理所、物业管理所、绿化养护队和居民委员会等机构, 集镇管理办公室还经常协调爱卫办、联防办、派出所、工商所和防保组等部门开展集镇管理工作。各小区都实行封闭式管理, 主要路段卫生实行全天保洁, 形成了一系列集镇管理规章制度。
4.建设成就。
(1) 住宅建设。镇党委和政府坚持把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 作为集镇建设的主题。从1986年第一批近40户农民进镇建房开始, 农民进镇建房从未间断过, 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结构越来越合理, 档次也越来越高。到1997年底, 共计建成成套住宅2 500套,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已形成8个居民新村和3个别墅小区, 集镇居住人口已超过1万人。
(2)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小昆山镇坚持超前规划, 大力搞好道路、桥梁、电力、供水、通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基础设施先行。1994年以来,投资了数千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建成了3.5万伏变电站, 万门国际程控电话局房, 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的自来水厂等一批工程。小昆山镇已形成了较齐全的基础设施系统。
(3)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坚持既方便居民又丰富集镇功能的原则。小昆山镇较早地规划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成人学校于一体的镇教育园区。除幼儿园在建外,其他三校已基本建成。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建成了有近千个座位的影剧院,全县第一家有线电视站,并拥有舞厅、卡拉OK厅、游泳池、网球场、保龄球场等多功能休闲中心等众多文化娱乐设施。
(4)集镇环境建设。以绿化、净化和美化为主要内容,凡建成的住宅小区,都要进行绿化配套,街道两侧要布置行道树和花坛,并注重集镇标志性建筑和建筑小品的建设。1992年,建成了松江县最大的钟楼。1995年,建成了高18米的镇标雕塑。接着又建成了两座街心花园。同时,实施了集镇灯光工程,在全镇主要建筑物上安装了霓虹灯、轮廓灯、泛光灯、灯箱等多种灯光设施,使小昆山镇的夜色更加美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