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部分稻田得到灌溉,旱地灌溉开始起步
41年来已建成的8.7万处各类水利设施,除水浇地外,稻田有效灌溉面积为825.3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08.39万亩,分别占全省稻田面积的70.6%和60.6%。水利工程年供水量用于农业灌溉的达50亿立方米。在各类水利设施中,蓄水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22.19万公顷,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40.3%;引水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24.55万公顷,占44.6%;提水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8.28万公顷,占15.1%,引水工程比重稍大于蓄水工程。但引水工程大都规模较小,且灌溉保证率比蓄水工程低。贵州除黔东南和黔西北的赤水河流域外,其他地区几乎都是碳酸岩分布区,占全省面积的70%多,不同程度的岩溶发育,使成库条件相对较困难;且贵州山多地少,建水库要淹土地,建大型水库淹地更多;渠系建筑要翻山越岭,工程艰巨造价高,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还没有建成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库。
已建成的蓄水工程,对贵州的农田灌溉及城乡供水,确实起到了“命脉”作用。贵州一遇干旱,不少小河溪沟就干枯断流,一些引水工程就无法灌溉,而不少水库灌区,因水库调度管理得当,即使在1985—1990年连续多年干旱的情况下,也都有水可灌,遵义、绥阳、赤水、道真、惠水、平塘、独山、玉屏县和都匀、安顺市以及贵阳市的花溪区等,粮食都增了产。全省现有蓄水工程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 837处,有效灌溉面积17.53万公顷,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灌区93处,有效灌溉面积7.98万公顷。全省中型水库17处,蓄水库容3.13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36万公顷,已灌2.764万公顷。其中超过5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有3处,即湄潭县的湄江水库,绥阳县后水河水库和兴义市的兴西湖(原名锅底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02万公顷,已灌0.8万公顷。兴西湖水库是1957年5月全省最早建成的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0.35万公顷,旱涝保收灌溉面积0.23万公顷。水库建成前,灌区粮食年产1 422万公斤,现在年产3 024万公斤,增产1倍多,水稻单产也由346公斤提高到527公斤。1990年以前,全省连续多年干旱,而这里7年间粮食增产近7 000万公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约3 000万公斤。余庆县团结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0.067万公顷,建成前灌区粮食年总产263万公斤,1981年水库建成,当年干旱95天,但灌区实现满栽满插,粮食产量达465万公斤。独山县境内无大河,岩溶发育、蓄水保水条件差,很多地方十年九旱,三年两不收。1983年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连抓6年,共整治小型水利工程43处,恢复蓄水库容660万立方米,新增旱涝保灌面积2.47万亩,并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近几年该县虽连续干旱,可是粮食却连年增长,1988年产粮达8 364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省百亩以上的坝子地共1.07万多块,总面积45.4万公顷,其中千亩以上的坝子地1 421块,面积24.5万公顷。由于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如湄潭永兴、德隆坝子,绥阳旺草坝子,兴义下午屯、顶效坝子,安顺旧州、双铺坝子,平坝羊昌、马场坝子,独山基长大坝,惠水三都、姚哨大坝,天柱兰田坝子等许多在贵州比较有名、稻田比较集中连片的坝子大都得到水利保障。
已建成的水利设施,使全省每个农业人口占有有效灌溉面积0.3亩,是1949年的2倍;旱涝保收面积0.25亩,是1949年的2.27倍。全省水稻产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11.05万吨增长到347.1万吨,增加了136.05万吨。但从贵州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与全国其他省、区比较,上述指标都是很低的。全省稻田面积尚有30%约22.67万公顷没有水利设施;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还有14%约7.8万公顷达不到旱涝保收,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9.4%。
贵州的旱地多有坡度,或在丘陵,或在谷地,且零星分散, 缺乏水源, 建水利工程难度大, 造价高, 因而长期以来对发展旱地灌溉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到1990年, 全省107.47万公顷旱地中, 有水利设施的仅1.3万公顷, 只占旱地面积的1.24%, 有水利保证达到旱涝保收的仅0.67万公顷, 只占0.62%。而旱地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的45%。1984年风调雨顺, 全省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达到75.8万吨。1985年干旱, 粮食总产下降到59.5万吨, 减产16.5万吨, 其中田、土各减一半。发展旱地灌溉,势在必行。
70年代贵州曾搞过喷灌试点,但由于造价高,管理不善,效益不好,未能普遍推广。1988年后农民创造了在房前屋后建小水窖、小水池,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并可用于坡地上的抗旱保苗。1988年中共贵州省委确定以此向旱地灌溉进军,近两年,小水窖和水浇地工程已由试验转向有计划推广,全省已建成水浇地工程4 238处,小水窖2.2万处,水池3 800个,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旱地灌溉增产起了一定作用。毕节县松林烤烟水浇地工程,因浇水增产,每亩收入396.7元,较无灌溉时增收214元。息烽县水浇地工程,每亩烤烟增产21公斤,玉米增产7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