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人民公社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农村合作化过程中突出办大社和过早转高级社的产物。而当时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农业大跃进的开展, 则直接催化了人民公社的诞生。
农业合作化的实现, 为统一使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创造了条件。1957年, 由于干旱影响, 全省粮食减产。省委根据中央 《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精神, 于同年9月发出 《关于开展冬季农田水利运动的指示》, 全省掀起兴修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上劳200多万人, 新增灌溉面积6.1万公顷, 是新中国成立8年中增加最多的一年, 农业生产也出现好势头。这一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实际上成为全省农业 “大跃进” 的前奏曲。
由于人民群众对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有迫切的要求; 同时也由于农业合作化的迅速提前完成和1957年冬季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取得的巨大成绩, 使一些人特别是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忽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加之进行整风和反右造成的 “人云亦云” 等思想影响, 在1958年1月掀起的批评“反冒进” 的气氛中, 人们的盲目情绪不断滋长。根据1958年1月中央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的精神, 省委于2月作出 “苦战3年, 改变全省面貌” 的决定, 要求3年内粮食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 从此吹响了 “大跃进” 的号角。3月下旬, 省委在批转农村整风办公室的一个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 “农村整风必须以大跃进为中心, 并且服务于生产大跃进”。
1958年5月, 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从此又掀起了总路线宣传的热潮。6月下旬, 召开了全省亩产小麦千斤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创造亩产小麦千斤的农民代表320人。当时还估计,全省小麦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51.5% (以后的核实数是减产3.4%)。7月18日, 在全省夺取秋季农业丰收的电话会议上, 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强调,农业“增产潜力是没有顶的”, “只有低产思想, 没有低产地区”, “现在农业增产速度的要求, 已经不是百分之几, 百分之几十, 而是应当以倍数计”。接着省委又向全省青年发出 “充当尖兵, 大放卫星” 的号召, 要求把全省5%的麦田 (约130万亩)作为卫星田, 争取来年平均亩产2 500千克, 其中10万亩要亩产5 000千克以上。
正是在上述这样农业“大跃进”的形势下, 各级领导机关都认为, 刚刚建立不久的高级社规模过小,已经不适应农业“大跃进”的新形势。于是, 各地便迅速展开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合并起来的大社, 开始时仍叫高级社, 但当报纸上发表了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之后,便纷纷改名为公社, 并迅速在全省各地掀起了一场人民公社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