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护法战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护法战争 护法战争是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而发动的战争。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再次出任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公开叫嚣,不要约法,不要国会,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企图以武力统一全国,遭到南方各省及部分旧国会议员的反对。为此,孙中山号召全国进行护法斗争。1917年7月,孙中山发表护法宣言,联合西南各省军阀,举起护法运动旗帜。当时,盘踞在两广的桂系军阀陆荣延和称霸云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因与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存在矛盾,也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附和护法。于是广东成为护法运动的根据地,两广、云南成了护法运动的中心。9月10日,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成立护法军政府,护法运动正式开始。护法军政府所辖及其响应护法的军队有湘、桂、粤军约15万人以上,组成护法联军。10月,护法军在湖南与北洋军接战,开始了护法战争。11月,护法军转为优势,先后攻占长沙、岳阳,各省护法军纷纷响应。战场扩展到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造成北洋政府内部分裂,导致段祺瑞引咎辞职。11月28日,陆荣延通电主和,使北洋军阀获得喘息之机,南北军阀串通一气。1918年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立即组织北洋军阀向南进攻。孙中山见事不可为,愤然辞职,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战争失败。 护法战争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反对军阀专制而发动的战争。共有两次。第1次是为反对段祺瑞政府,始于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失败。第2次是为反对北洋政府的武力统一政策,始于1920年8月,11月重建军政府,1921年4月任非常大总统,6月统一两广。1922年夏北上讨伐直系军阀,有军队4万人。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8月9日被迫逃到上海,第2次护法战争又告失败。 护法战争亦称“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讨段战争。1917年7月,粉碎张勋复辟后,重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断然拒绝孙中山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的要求,对外放手卖国,对内实行武力专政。孙中山立即举起捍卫《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旗帜,号召反对段祺瑞政权。7月27日,海军总长程璧光宣布脱离北京政府,随孙中山率海军第1舰队由上海抵广州。部分政学系议员也齐集于护法旗帜下。时滇桂军阀政客想利用孙中山声望保地盘,也表示拥护孙中山护法主张。8月25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领导滇军、粤军,及部分桂军、黔军、湘军、川军,抗击北洋军的进攻。10月,护法战争正式开始,护法军在湖南首战告捷。川军也击败入川的北洋军。但由于滇桂军阀非真心护法,当其地盘巩固后,便与直系军阀勾结,不但拒绝北伐,而且还枪杀了海军总长程璧光。1918年5月,滇桂军阀操纵非常国会,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护法军政府遂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