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市幅员面积12 613.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2%,东西长192公里,南北长166公里,境内海拔最高5 364米,最低387米。平原面积占40.13%,丘陵面积占27.61%,山地面积占32.26%。平原是著名的成都平原主体部分,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之间,包括市区5城区及温江、郫县全部,新津、双流、新都县、青白江区大部,金堂县、龙泉驿区西部,彭县、都江堰市、崇庆、大邑、邛崃县东部及蒲江县的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之西段,属龙门山—邛崃山系,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在西部邛崃山沿山丘陵地带、东部龙泉山东西两侧丘陵带以及北部龙门山沿山丘陵带。 全市土地面积123.88万公顷,按用途可分为: 耕地47.93万公顷,占38.69%;林地33.70万公顷,占27.2%;水域8.23万公顷,占6.7%;园地2.45万公顷,占1.98%;草地3.87万公顷,占3.12%;城镇居民用地7.72万公顷,占6.17%;交通用地3.13万公顷,占2.5%;工矿用地1.26万公顷,占1.02%;特殊用地0.28万公顷, 占0.20%; 难利用地7.14万公顷, 占5.76%。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对山区及荒地的开发利用和坟墓的深埋,垦殖范围有所扩大,耕地面积曾一度有所增加。1949—1951年,全市耕地增加0.33万公顷;土改后到1955年,耕地达到最高峰54.44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07万公顷。此后,由于水利、城镇和交通建设、工矿民房等占用大量土地,致使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53.55万公顷,减少到1990年的46.55万公顷,41年共减少耕地7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 707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由1949年的0.14公顷降为1990年的0.066公顷。 与全国、全省土地资源类型结构比较, 成都市平原比重大。该市平原面积4 971.4平方公里, 占全省平原类土地面积的34.48%。平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全国是12%, 四川是2.54%, 而成都为40.13%。 成都市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2.2%,人均土地面积1 466.7平方米,居全省各市、地、州最末位,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但垦殖指数较高,全市平均垦殖指数为38.22%,其中平原地区大于60%,均远远高于全省11.52%、全国10.4%的水平。全市耕地后备资源虽然贫乏,但非耕地所占比重较大,共计7 656.4平方公里,人均0.089公顷,大大高于耕地占有水平。在非耕地中,以林地、水域、草地、园地等可利用的土地类型为主,共4 835.27平方公里,占非耕地的63%,占全市总土地的39%,比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大。这些非耕地资源并未得到很好利用,经济效益低,有待于从广度和深度开发。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水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市幅员4 37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0.08%。境内包括低山,高、中、低丘和平坝;成土母质共分8个土组(雷口坡、须家何、夹关组、蓬莱镇、遂宁组、自流井和新老冲积土组),5个土类(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黄壤土、黑色石灰土),9个亚类,25个土属,70个土种,多呈带状分布,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00—9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的低山区主要分布在荣县西北和富顺县的青山岭地区,占幅员的12.95%。全市耕地毛面积24.53万公顷,占幅员的56.1%,其中净耕地为20.11万公顷,人均1.07亩。垦殖指数为45.99%。耕地中,水田10.43万公顷,占51.86%,旱地9.68万公顷(含成片菜地0.12万公顷),占48.1%。全市有6.67公顷以上的平坝105个,66.67公顷以上的平坝12个,最大的郭家坝535.47公顷;属陡薄沙酸瘦的低质土占43.7%,坡耕地占6.85%,大于25度陡坡耕地占5.25%。 全市有非耕地19.1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9%。其中:园地0.68万公顷(果园0.4万公顷、桑园0.046万公顷、茶园0.2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7%;林地8.33万公顷(森林4.31万公顷、灌木林0.63万公顷、竹林2.15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04%;草地1.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83%;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2.7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24%;交通用地1.8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2%;水域2.5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89%;难利用地1.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3%。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绵阳市地貌复杂,可分11个基本类型,山、丘、坝兼而有之。山地占幅员的60.7%,平坝占19.3%,丘陵占20%。土地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可用性高,宜种度广。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市有15个土类、21个亚类、38个土属、117个土种,其中适宜农业和农林结合的土类有6个、65.134万公顷,占幅员的32.6%。即水稻土15.73万公顷,占幅员的7.4%;潮土与新积土1.00万公顷,占幅员的0.5%;紫色土12.84万公顷,占幅员的6.3%;黑色石灰岩土0.49万公顷,占0.26%;黄壤土35.73万公顷,占17.6%。适宜发展林业和林农结合的土类有5个、52.78万公顷,占幅员的26.05%。即黄棕壤土31.21万公顷,占幅员的15.4%;暗棕壤土12.58万公顷,占6.21%;棕壤土4.29万公顷,占2.12%;褐土0.83万公顷,占0.41%;棕色针叶林土3.86万公顷, 占1.91%。适宜牧业或牧农、牧林结合的土类有4个、8.38万公顷,占幅员的4.1%。即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和沼泽土。 土地按利用类型分:耕地43.73万公顷(系市国土局1990年统计数,下同),占幅员的21.57%,其中水田17.31万公顷,旱地26.42万公顷;园地4.14万公顷,占幅员的2.04%,其中果园1.40万公顷、桑园1.50万公顷、茶园0.71万公顷;林地86.87万公顷,占幅员的42.84%,其中森林地面积63.74万公顷;草地23.70万公顷,占幅员的11.69%;城乡居民用地6.68万公顷,占幅员的3.29%;交通用地3.50万公顷,占幅员的1.72%;水域9.17万公顷,占幅员的4.52%;未利用地24.97万公顷,占幅员的12.32%。其土地资源使用特点: ❶人均耕地少,无后备资源。农业人均占有耕地1.22亩,低于全国人均1.64亩、高于全省人均1.05亩的水平; ❷低产田土面积大,有13.06万公顷,占耕地的29.9%; ❸水田面积比例小,仅占耕地的39.59%; ❹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达50.34万公顷,其中宜农的约占10%,水面河滩4.73万公顷,利用仅10%。 ☚ 二、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有8个土类、14个亚类、37个土属,其中农耕地土类6个、亚类12个,土属36个。其分布大体以市境内腹心东西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部以侏罗系、白垩系的沙岩、紫色泥岩等形成的紫色土类、黄壤类的农业土壤为主,分布面积约8 577平方公里,占全市的52.6%。北部则以多种地质岩层形成的山地黄棕壤土为主,林业土壤较为集中,面积约7 729.3平方公里。中部的主要河流还分布着第四纪河流冲积土类。据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低产田、土面积分别达3.85万公顷和19.7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6.1%。低产田、土大致可分为三类。 ❶石骨子土,约6.93万公顷(包括2.67万公顷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境北部山区; ❷过粘性低产田土,面积为9.09万公顷(包括部分冷浸下湿田土),主要分布在南部稻田集中地区; ❸重沙质低产田土,面积约0.5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 据1984年土地资源概查,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63.06万公顷,人均占有0.57公顷,是全国人均土地的62%左右,超过全省人均土地0.53公顷的水平。在土地总面积中,耕地占20.22%,园地占0.67%,林业用地占40.60%,牧业用地占23.47%,城乡居民点用地占0.09%,水域占6.10%,工矿用地占0.16%,交通用地占0.99%,特殊用地占0.26%,难利用地占5.2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占69.08%,疏林地占8.90%,灌木林地占19.16%,宜林荒地占2.86%。在牧业用地中,天然草场占32.32%,间隙草场占46.09%,疏林草场占21.57%。在耕地中,有27.06%在海拔600米以下,35.73%在海拔601-800米,21.18%在海拔801—1 400米,10.3%在海拔1 401-2 500米,0.15%在海拔2 500米以上。在旱地中,坡度在30。以上的占14%,25°-30°的占14.8%,15°—25°的占15.95%,10°-15°的占11.06%,5°-10°的占14.47%,5°以下的占30.04%。 ☚ 二、农业自然资源 (二)植物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遂宁市土地总面积为52.99万公顷,人均0.152公顷。整个土地分为8类:耕地1990年有18.28万公顷,其中农田6.23万公顷,占52.73;园地1.09万公顷,占2.07%;林地12.33万公顷,占23.28%;原有2.11万公顷零星疏林草地,近年已全部栽满幼树;居民及工矿用地2.64万公顷,占4.98%;交通用地0.71万公顷,占1.34%;水域3.08万公顷,占5.82%;未利用地5.19万公顷,占9.81%。土壤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8个土属、58个土种。 ❶水稻土类,占耕地的31.5%,又可分为3个亚类、12个土属、28个土种; ❷新冲积土类,占耕地的4.62%,分为石灰性新冲积土1个亚类、灰棕新积土和钙质紫色新积土2个土属、8个土种; ❸紫色土类,占耕地62.27%,分为4个土属、17个土种; ❹黄壤土类,占耕地1.59%,分为2个土属、5个土种。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土地绝大部分为侏罗系紫色河页岩,易风化成土,矿质养分丰富,耕性良好,宜种性广,生产潜力较大。但耕地人均占有量仅0.78亩(0.052公顷)。由于垦殖过度,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 665平方公里,年均土壤流失量达2 415.9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5 859.5吨/平方公里,致使瘠薄地逐渐增加,抗旱能力下降。 ☚ 三、生产条件综合评价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1.幅员及土地分类。全市幅员面积13 340平方公里,折合133.4万公顷,人均土地0.153公顷,其中耕地52.4万公顷,人均0.06公顷。 土地按利用类型划分,有10种类型。 ❶耕地,占总幅员面积的39.3%,其中水田21.86万公顷,占耕地的41.7%; ❷园地13.33万公顷,占总幅员的10%; ❸林地13.67万公顷,占总幅员的10.3%; ❹疏林草地3.73万公顷,占总幅员的2.8%; ❺城乡居民用地6.67万公顷,占总幅员的5%,其中城镇占13%,农村占87%; ❻工矿用地0.6万公顷,占总幅员的0.45%; ❼交通用地2.06万公顷,占总幅员的1.55%。其中铁路用地占7.5%,公路用地占52%,农村道路用地占40.5%; ❽水域5.89万公顷,占总幅员的4.46%,其中河流占水域总面积的32.28%,水库占29.31%,坑塘占24.58%,苇地占1.11%,堤坝水工建筑占1.69%; ❾特殊用地656.6公顷,占总幅员的0.05%; ❿难利用土地2.93万公顷,占总幅员的2.23%,主要是裸岩、石砾地等。 按土壤特性及类型,可分为5类: ❶水稻土21.87万公顷,占耕地的41%,是人类长期栽培水稻、通过熟化的特殊土壤,其中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三个亚类,分别占水稻土类面积的84%、6.4%和9.6%; ❷新积土类0.48万公顷,占耕地的0.9%,系江河流水侵蚀、河床两岸沉积下来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坝地,主要有灰棕新积土、黄红新积土、紫色新积土三个亚类; ❸紫色土类29万公顷,约占耕地的55%,系紫色岩层母质风化发育而成、具较高肥力和宜种性广等特点,其中石灰性紫色土占64.81%,中性紫色土占35.19%,酸性紫色土占0.02%; ❹黄壤类土1.7万公顷,占耕地的3.2%,主要有冷沙黄泥土、老冲积黄泥土、姜石黄泥土、沙黄泥土四个亚类; ❺黑色石灰土类0.08万公顷,占耕地的0.15%。 2.地形分区。内江地型轮廓,东南、西南、西北三面低山环绕,中部为广阔的丘陵。根据由西向东渐次变低走势,三面低山环绕和境内沟壑分隔,地形可粗分为三个区类: (1)构造剥蚀低山区。占总幅员的10%,山脊海拔一般为500—800米,相对高差为200—350米。该区地型陡峻,悬崖峭壁,形成猪脊岭地貌,多为本市用材林基地。 (2)构造剥蚀丘陵区。占总幅员的88.8%,海拔高度一般为350—450米。丘陵起伏平缓,丘间谷地为稻田,丘坡和丘顶为旱地,是本市水稻、旱粮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3)沱江侵蚀堆积区(为河谷平坝)。占总幅员的1.2%,沱江流经本市303公里,为本市中部的最低侵蚀基准面。随着地壳运动和水流侵蚀,沿岸形成侵蚀岸坡和三级堆积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面5—10米,多成平坝地形、保存完好;二级阶地高出河面10—15米,残缺不全,零星分布;三级阶地高出河面40—60米,多残存于沱江两侧的山丘上。 3.非耕地开发。内江市的非耕地开发,主要在林地和园地两个方面,除难利用地外,垦殖系数在省内是较高的地区之一。 (1)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江林地达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5%。以后人民公社化,以及文化大革命强调“以粮为纲”,林业发展遭受连续破坏,林地向耕地转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降到2%左右。70年代开展了几次绿化荒山的运动,逐步退耕还林,行政上建立健全了林业局、木材检查站、护林指挥部等机构,在发展措施上巩固了3个国营林场,发展了13个国营苗圃。尽管如此,由于几次大的破坏导致林业元气大伤,恢复十分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落实了林权和林业生产责任制,国家公布了《森林法》,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产发展开始逐步走上正轨。1987年以后农民自种的速生用材树种开始进入采伐期。至1990年全市林地面积恢复到13.33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为10%。 (2) 园地开发利用。以果园、桑园面积最大,两类合计占园地面积的94%。茶园面积居第3位。果园以种植广柑、红桔为主。红棕紫泥、灰棕紫泥为柑桔最佳土质,果品产量高,品质好。资中县铁佛出产的“大红袍”红桔,其果质在全省和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桑园在80年代前、中期发展很快,栽桑养蚕对农民的吸引力较大。除固定园地以外,农民利用房前屋后隙地,田土坎等植桑也较普遍。1987年,安岳、资中等地农民自发在耕地上种植“大行桑”,合理处理粮桑矛盾,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大幅度增加了现金收入。至目前,全市推广“大行桑”近3.33万公顷。茶园集中分布在海拔800米左右的低山酸性黄壤区。由于茶叶对土壤、地理和气候等环境因素的选择性很强,所以扩大茶园开发的可能性不大。 4. 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江耕地面积约59.87万公顷,农业人均0.12公顷。1953年,耕地增加到61.35万公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后逐年减少,至1990年仅52.4万公顷,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净减少7.33万公顷,人均耕地减少到0.06公顷,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50%以上,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区。按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计算,垦殖指数达57%,比全省平均垦殖指数高约4倍,其中安岳、乐至两县最高,分别达62%和64%。从耕地利用状况看,全市复种指数已达215%,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近70个百分点。从田、旱地的开发利用看,水田从过去的多数一年一熟调整为多数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过去的冬、囤水田,现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形成了养鱼、植笋、种草与栽植水稻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旱地开发利用走出了一年二熟的传统模式,1985年以后,各区县大力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突出旱地开发,现在绝大多数旱地种植已调整为一年三熟或一年四熟。 5. 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及发展方向。内江土地资源开发早,人口众多,具有土地负担沉重、垦殖系数高、耕地紧、林地少等显著的开发利用特点。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经济开发广度具有局限性、开发深度具有较大的潜力。 (1) 保护土地资源。由于垦殖系数高、林地不足、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内江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程度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退化两个方面。全市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接近1万平方公里,年泥沙流失总量近5 000万吨;因酸雨逐渐频繁、工厂废气、粉尘排放、农药残留、施肥不当等原因导致土壤污染,对农业的危害比较大。鉴于这种状况,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污和防污相结合的措施,进行配套治理,保护土地资源,当属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向选择中的首要原则。 (2) 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除极少数裸岩、砾石地因其质地不佳难于利用外,其余土地都已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但是开发水平不高,因而产出水平很低。无论是耕地,还是其它类型用地,都必须采取配套措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提高产出率。尤其是耕地的开发利用,应着力于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把提高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放在第1位。 ☚ 二、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河谷深切,高差悬殊,北东南三面环山,西南开阔。在幅员中,平坝5.89万公顷,占2%;丘陵66.46万公顷,占22.54%;低山110.66万公顷,占37.53%;中山111.83万公顷,占37.93%。从用途来分, 林地(含园地)、草地135. 58万公顷, 占45.98%;耕地72.50万公顷,占24.59%;其它用地(含难用地)86.77万公顷,占29.43%。土壤富含钾、铁、锰、铜,多为壤土、粘土、中性土。耕地中,高中产田土46.39万公顷,占63.99%,宜耕性很强。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区土地总面积12 862平方公里,人均占有0.35公顷。现有耕地24.64万公顷,占总幅员的19.45%,人均耕地1.028亩,其中水田9.29万公顷,占总耕地的37.75%;旱地15.34万公顷,占总耕地的62.25%。在土地总面积中,农耕地毛面积45.2万公顷,占35.2%;园地2.04万公顷,占1.6%;林业用地33.71万公顷,占26.10%;牧草地13万公顷,占10.18%。由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成土母质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无终年冰冻、可用性能广泛、生物生长量高而又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山区土地。土壤资源基本特征有: ❶面积大,为扩展农、林、牧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❷土壤类型多; ❸土壤养分含量偏低; ❹土层薄。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达县地区幅员广阔,由于受米仓山东西构造带、上两铁船山褶断带、大巴山北部构造带、川东褶皱带和中部旋转构造体系等地质因素的影响,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单元,山、丘、坝俱全。山地占总幅员的72%,丘陵占总幅员的27.7%,平坝占总幅员的0.3%。根据形态和成因,全区可分为四个主要地貌区: ❶北部低、中山区(含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全部,宣汉、南江、通江县大部,巴中、平昌县小部),面积12 857平方公里,占总幅员的41.7%; ❷中部深丘陵区(含巴中、平昌县大部,通江、南江、宣汉、达县部分),面积8 478.9平方公里,占总幅员的27.5%; ❸南部平行岭谷区(含大竹、邻水、开江、达县市全部,达县、渠县、宣汉县部分),面积8 139.7平方公里,占总幅员的26.4%; ❹渠江西岸方山浅丘陵区(含渠县大部),面积1 356.6平方公里,占总幅员的4.4%。 据土地资源概查,达县地区耕地净面积为744 566.67公顷(1990年统计数为543 653.33公顷),园地40 466.67公顷,林地1 139 133.33公顷,牧草地849 786.67公顷(系草地资源调查数),水域面积143 446.67公顷,其他165 822.99公顷。 达县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以下特点: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耕地仅0.82亩,大大低于全国、全省水平;耕地质量较差,有中低产田土418 5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6.98%;水土流失面积1 920 128公顷,占总幅员的62.3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自然灾害损毁较重,人增地减趋势明显;开发利用不平衡,有“四低四荒”面积约80万公顷,开发和生产的潜力很大。 ☚ 二、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雅安地区幅员总面积15 062平方公里,折150.6万公顷。土地资源有三个基本特点: (1)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由于海拔、地形、水源、气温条件的不同,土地资源在地域上有很大差异,导致土地资源自然类型多种多样,用地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在幅员中,有耕地9.6万公顷,占6.4%;园地2.8万公顷,占1.8%;林地88.2万公顷,占58.6%;草地33.13万公顷,占22.0%;淡水面积2.87万公顷,占1.9%;其它14万公顷,占9.3%。 (2)各类土地资源分布差异大。总幅员中,山地占94%,平坝仅占6%;耕地面积中,山地占76.5%,平坝低丘占23.5%;水田占38.6%,旱地占61.4%。 (3)耕地比重小、坡度大。耕地仅占土地幅员的6.4%,其中坡度大于20度的约2.67万公顷,占耕地的27.8%,需要逐步退耕还林。加之今后工业交通建设用地增加,耕地紧张的矛盾将日趋尖锐。 雅安地区地形垂直分布明显,大体可分三种类型: ❶青衣江、大渡河流域两岸的河谷、平坝区以及浅丘地带,主要是冲积土,土质肥沃,气候温暖,是粮油主产区; ❷深丘及中低山区,主要是红壤、黄壤、黄棕壤及棕壤,自然肥力较高,是宜农宜牧区; ❸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主要分布灰化土和高山草甸土,土壤具有酸、冷、瘦的特性,其中3 000—3 500米是杉木林地,3 500—4 500米宜林宜牧,4 5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土带。 雅安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始于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但原始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加上剥削制度的束缚,土地利用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且基本局限于耕地,广阔的非耕地资源大量闲置。1949年全区按土地总面积计算的土地生产率仅2.9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土、开发荒山草坡,提高复种指数,特别是近几年大搞开发性商品农业,使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显著提高。1991年全区按土地总面积计算的土地生产率达49.6元,比1949年增长6.40倍,每亩耕地年产粮食464公斤,比1949年增长5.07倍。 ☚ 一、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二)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州总面积为1 530.02万公顷,其中89%左右属草地和林地,耕地仅占0.79%。耕地中,水田有0.06万公顷,占0.63%;水浇地2.14万公顷,占22.44%;旱地7.34万公顷,占76.74%;菜地0.018万公顷,占0.19%。全州有果园1 860.2公顷,还有少量的茶园和桑园。 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区,沿河两岸形成耕地带,狭小且不连片。高山峡谷地区垦殖指数为0.79%,耕地面积占全州的45.6%;高山原地区垦殖指数为1.22%,耕地面积占全州的47.1%;丘状高原地区垦殖指数为0.12%,耕地面积占全州的7.3%。全州各类耕地复种指数受水热条件制约,只有110%。 峡谷地区受灌溉条件影响,除少数耕地种植一年二季外,多数为一年一季,还有部分轮歇地,复种指数只有130%左右。高山原和丘状高原地区,每年有1/3至一半的土地轮歇,复种指数仅为70%—80%。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玉米、马铃薯、豌豆、蔬菜和饲料。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二)畜牧业资源 ☛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州土地面积共有167.96万公顷。按地貌类型分,高原4.65万公顷,占2.7%;中低山85.72万公顷,占51.1%;丘陵25.01万公顷,占14.9%;坝子7.33万公顷,占4.4%;河谷45.25万公顷,占26.9%。 按土壤类型划分,红壤43.67万公顷,占26.0%;黄壤56.27万公顷,占33.5%;石灰土52.07万公顷,占31.0%;水稻土6.71万公顷, 占4.0%;紫色土0.84万公顷,占0.5%;黄棕壤和红褐色土3.35万公顷,占2.0%;砖红壤5.05万公顷,占3.0%。 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据1990年年度统计,耕地16.17万公顷(水田5.3万公顷,旱地10.87万公顷),占9.6%;园地0.59万公顷,占0.4%;林地41.83万公顷(森林19.99万公顷,灌丛林11.01万公顷,疏林9.92万公顷,幼林0.33万公顷,迹地0.59万公顷),占24.9%;草地40.13万公顷(连片草场15.6万公顷,零星草场24.53万公顷),占总面积24.1%;城乡居民点用地1.33万公顷,占0.8%;工矿交通用地1.24万公顷,占0.7%;水域4.42万公顷,占2.7%;裸岩、石砾地等62.25万公顷,占37.2%。 ☚ 二、农业自然资源 (二)气候资源 ☛ 00013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