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国营粮食系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国营粮食系统 (一)国营粮食系统国营粮食系统的粮油加工能力,是在接收敌伪财产建立国营经济的基础上,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私营加工业合并为国营企业,而发展起来的。管理体制由分散型逐步改变为集中型。60年代,吉林省调整了粮油工业布局和生产能力,全省粮油加工企业不断加强管理,努力改革生产工具,促使企业由半机械化向机械化和连续化作业发展。7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调整了工业布局,增建了一批新厂,老厂更新了设备。米、面、油生产工艺,进行了全面改进。油脂生产采用了浸出法工艺,提高了出油率,为国家增产了油脂。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粮油加工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实行多渠道经营,在完成国家计划加工外,开展了自营和议价经营。这期间,全省大部分粮油加工企业,采取国家投资和企业自筹资金的办法,进行了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部分加工企业还增加了熟食品生产线,从而大大增强了粮油加工企业的活力。经过技术改造,企业升级和标准化管理,粮油加工企业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产值、利润大幅度增加(表5-5-1)。 表5-5-1 1949—1990年国营粮食系统粮油加工能力情况表
☚ 一、加工能力 1.制粉 ☛ (一)国营粮食系统 (一)国营粮食系统1949年,全省的粮库和粮栈(站)149处。由于多年战争,许多储粮设施失修,加之旧粮库容量小,全省粮油储存能力严重不足。当年的公粮15万吨只能露天保管,个别地方出现粮食发霉情况。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建粮库22处,以缓解储粮矛盾。1950—1952年,又建粮库24处。1953年,根据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粮权集中情况,建粮库28处。同时在边远的工矿林区及沿江设临时性接收征购粮栈点10处。粮库和栈点可接收公购粮366万吨。当年还在长春、公主岭各建一油囤,囤容量均为200吨。1954年,全省建粮库25处。1955年,粮食丰产,当年粮库建设速度很快,全省建96处。同时进一步完善长春小南粮库,延边八家子、磐石黑石粮栈配套工程,并建简易库7处。1956—1957年,全省建粮库36处。至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旧粮库和粮栈(站)基本被淘汰,新建粮库总数288处,全省库容能力达51.4万吨,占平均粮食保管总量的56.2%。储油设备长期保管能力达0.9万吨。 表5-5-5 1981—1990年粮库、仓房情况
☚ 二、仓储能力 (二)供销社系统 ☛ (一)国营粮食系统 (一)国营粮食系统1949年,吉林省为完成粮食调拨任务,开始组建粮食系统的运输组织。当时省内汽车很少,全省市、县粮食局、粮食公司和100多个较大的粮库(栈)普遍成立了以畜力胶轮大车为主的车队,每个车队,多则二、三十台,少则十几台,一般中小粮库(栈)也有三五台。据估算,50年代,全省粮食系统约有畜力胶轮大车1 500台左右。依靠这些运输工具,在粮库与车站之间倒运、集运粮油和进行市镇内外的短途运输。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胶轮大车开始被淘汰,逐步为汽车所代替。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拨给吉林省粮食厅解放牌汽车100台,分到各地区粮食局(处)。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省粮食厅汽车大队,6个地区分别成立了汽车队。1960年,粮食部为缓解粮食运输紧张局面,成立了粮食部直属汽车大队,其中:第二中队的300台汽车,常驻吉林省公主岭和前郭两地,协助吉林省运输。1962年,粮食部将第二中队车全部下放给吉林省粮食厅,并与省粮食厅汽车大队合并。从此,全省内地非铁路沿线粮点,在省交通部门大力协助下,粮食集运基本上不再使用胶轮大车。“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省粮食厅汽车大队被撤销;汽车全部下放到各地区和市、县粮食局管理。1973年,恢复了省粮食局汽车队。全省粮食系统汽车由400台发展到680台,年均运输粮食130万吨左右。经过10多年的更新、改造和发展,到1990年,全省粮食系统共有各种载重汽车1 178台。日本进口载重汽车占总车数的75%以上。另外,全省还有油罐火车27辆,油罐汽车45台。 ☚ 三、运输能力 1.铁路运输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