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自1950年起,安徽邮政部门遵照邮电部“乡邮建设应为人民邮政建设的方向”的指示,开始大力发展农村邮政机构,开辟各县通往所辖境内各区乡的邮路。1950年6月,皖北地方电信全部委托邮电部门代管。这一时期,为适应土地改革和治理淮河的需要,省邮政管理局要求治淮大军驻到哪里,邮路就通到哪里;土改县份,农村邮件一般做到逐日到区,保证3日到行政村。农村电话网路建设从无到有开始建设。至1952年末,全省农村邮政代办所达2 995处,比1949年增加44.3%;步班邮路38 957公里,比1949年增加58.2%;农话杆路13 111杆公里,明线线路15 077条公里,拥有农话交换点176处,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 114门。 ☚ 一、农村邮电通信 (二)“一五”时期和“大跃进”时期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广西解放初期,旧的商业网已破坏,新的商业网正待建立,为帮助广大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人民生活,党和政府提出要搞活农产品流通,组织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动员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私营商业都来推销农副产品。1951年4月,省人民政府在南宁首次召开全省土产产销交流大会,公、私营企业均派代表参加。这个时期,经营农副产品的主要形式是组织物资交流,并开始纳入国家计划。1951年6月,省合作事业管理局(省供销社)根据全国合作总社的通知,要求各级合作社要逐步制定农副产品收购、推销计划,强调上级社要为基层社推销滞销的农副产品。 ☚ 一、农产品购销体制 (二)“一五”计划时期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1949年底,刚刚获得解放的广大农村,田园荒芜,经济萧条。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内战造成工厂停工,商店停业,耕地减少,耕畜和农具严重缺乏的破败现象,新生的人民政权把恢复生产作为建国后的第一项任务,将社会改革和生产救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进行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恢复社会秩序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生产自救的指示》和《关于春耕生产的指示》。在未进行土地改革以前,强调地主的土地不许丢荒,依法减租,保障一切耕种土地者收获的权利;有计划地发放农贷和工商业贷款,开展爱国生产竞赛,奖励勤劳耕作,改良技术,严禁一切破坏生产行为等,对稳定人民情绪,提高生产积极性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1952年部分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地方,没收地主65.3万公顷耕地分配给农民,废除了长期存在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摧毁了旧中国反动统治在农村的社会基础,解放了生产力;未进行土改的地方,农民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在这期间,地方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拨出支农资金3 422万元,占总支出11.1%;银行支农贷款1 335万元;省政府还根据老解放区的经验,及时组织起农业临时互助组,发动农民群众互助互济,弥补各农户之间劳动工具、资金或者劳动力不足等困难。同时,以自愿投资入股方式,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1952年底,全省参加农业互助组的农户达到24.2%,组织基层的工商业者重新开张营业,长期受战乱威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开始休养生息,在短短的三年中,广西农村经济在恢复中迅速发展,大部分农业主产品产量超过抗日战争以前最高水平。 ☚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1年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全疆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平均提高29.5%,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提高55.9%,畜产品提高21.1%,经济作物提高20.9%,土特产品提高62.2%,而全区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则比1950年下降7.4%。至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农产品交换比价不断扩大的局面基本得到控制,工农产品交换比价比上年缩小28.5%,从而为以后新疆经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四、工农产品交换综合比价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49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即颁发 《关于当前市场管理工作的意见》,放宽了市场管理中的一些限制措施,简化了管理手续。1951年11月,河北省商业厅批复邢台专署工商科 “对外埠商人推销货物不予管理”,吸引了青岛、上海和济南等地的商人纷纷来河北市场上出售当地果品、海货等土特产品。从1950年初起,全省各地逐步恢复改造了旧的农产品市场、山会和庙会,利用它们组织农副土特产品物资交流会,沟通了地区间的物资交流,疏通了农副产品进城的渠道。还积极在一些农产品集中地开辟新市场,如1951年7月昌黎县成立的鱼市场等。到1952年底,河北省以农产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城乡集贸市场已恢复和发展到2 802个。这个时期,河北省农产品贸易发展平稳,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 ☚ 一、发展历程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农民负担同新中国成立前比较相对减轻,但从农民承受能力看,则依然偏重。1951年是该时期农民负担最重的一年。农民除国家税收和土地证照费外,比较普遍的负担项目还有: 乡教育粮;抗美援朝捐献; 代耕; 兴修水利用工; 乡村干部补贴和公务费等; 某些带地方性的文娱活动或迷信支出。造成农民负担偏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当时乡村工作中存在 “五多” (即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告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造成农村摊派多; 另一方面是地方干部过分热心,脱离实际情况,凭主观愿望办事,过多、过早地举办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以致不适当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 四、农户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各种社会负担 (二)人民公社时期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这个时期, 开始规范农产品价格管理。1949年, 人民政府在城乡实行粮食自由贸易政策, 对粮食市场执行以稳价为中心的方针。1950年上半年, 针对粮食市场上投机商人兴风作浪,影响市场粮价稳定的情况, 省政府对各地粮食市场采取三项措施加强管理。其一, 由国营粮食商业采取“机动吞吐,虚抛实收,多吞少吐,委托代销”和对城市居民全面展开供应等方法,把市场粮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其二,由各地国营商业、物资部门配合,大量抛售物资,回笼货币,减少社会资金投入竞购粮食;其三,运用行政力量,严厉打击不法商人的投机活动。以上措施的实施,市场粮价逐步趋向稳定。当年,全省平均稻谷每50千克收购价格4.15元。并从省内实际出发,相应确定了棉花与大米的比价为1:9.93,生猪与大米比价为1:4.97,鸡蛋和芝麻与大米的比价分别为1:3.25和1:3.22。1951年,省商业厅制订“粮棉比价执行办法”,规定:每50千克标准级改良棉收购价100元。1952年,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都有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抗日战争前7年(1930—1936年,下同)平均上升126.61%。50年代初期,木材实行市场价格,国营木材经营部门实行挂牌收购。1950年、1951年和1952年每立方米杉条木(标准品,下同)挂牌收购价,各年平均分别为16.72元、17.11元和32.44元。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产品价格管理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