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名特优农产品开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名特优农产品开发

(一)名特优农产品开发

自1988年以来,省财政连续6年每年安排名特优产品开发专项资金1 000万元,实行有偿滚动使用,支持项目建设。该项开发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项目的示范作用,并引导社会各投资主体增加对名特优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推动了全省名特优产品开发向规模化、系列化方面的发展。据安徽省农业厅统计,全省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西瓜、水稻、小麦、大豆、甘薯、绿豆、玉米、棉花、油菜、桑树、蚕种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批量生产。如茶叶类的黄山毛峰、岳西翠兰、天柱剑毫、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太平猴魁、涌溪火青、老竹大方、六安瓜片、霍山黄牙、歙县花茶、桐城毛尖、桐城小兰花、敬亭绿雪、九华毛峰等;水果类的砀山酥梨、徽州雪梨、官州乳梨、怀远石榴、歙县三潭枇杷、金丝琥珀枣、歙县金橘、来安花红、太和樱桃、广德板栗、六安板栗、皖南香榧、临泉贡柿、萧县葡萄、中华猕猴桃、宁国山核桃、萧砀红富士苹果、合肥早甜桃、淮南大白桃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黄河故道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江淮沿江地区的优质米、优质棉、优质油生产基地,皖西皖南的茧桑和茶叶生产基地,毫州及皖西、皖南的中药材基地,城市郊区及交通便利地区的蔬菜、西瓜生产基地。名特优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是粮、油、棉及苗木等良种的繁育、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储藏、保鲜、分级、包装、加工等产后商品化处理,濒于绝迹的优良农产品的拯救、挖掘等。截止1994年底,水果类开发项目新增47千公顷,产量达15 260万千克,总面积和总产量比开发前的1987年分别增长65.4%和3.81倍;蔬菜类开发达53千公顷,总产量达140万吨,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比项目开发前增长46%和82%;西瓜开发面积达30千公顷,总产量达90万吨;优质米开发项目面积达533千公顷,总产量达320万吨;优质棉开发面积达34多千公顷,总产量达2.5万吨;优质油开发面积达133千公顷,总产量达56.7万吨;桑园开发项目达110千公顷;茶叶开发面积达120千公顷;中药材开发面积达20千公顷,新增产值约5亿多元。
名特优农产品开发的风险小、市场广、潜力大、收效快,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现实、有效、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经过6年多的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名特优产品开发使作物资源、山水资源得到了较好的转化。宿州市誉为贡品的夹沟香稻,经过保护发展,1994年种植面积达0.67千公顷。六安地区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发展蚕茧生产,近几年每年新辟6.7千公顷桑园,增加蚕茧产量2 000吨,桑园总面积由1987年的6.5千公顷发展到1994年45.9千公顷,蚕茧年产量由3 266吨增加到1.5万吨;此外,板栗面积也由15千公顷增加到55千公顷,产量由2 316吨增加到6 099吨。据统计,1994年安徽农产品商品率为56%,名特优新产品的经济价值近百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5倍。
(2)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大大增加了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商品量,带动了全省的区域开发和规模生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农村市场建设。1994年,全省农副产品专业市场达41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80个,出现了一批像砀山水果、三山蔬菜、峨桥茶叶、南照大米、亳州中药材等有一定规模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市场。亳州市的中药材市场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1994年底,成交额13.5亿元。这些大的市场又推动了名特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3)促进了创汇农业的发展。安徽名特农产品,每年除满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特殊需要外,大部分用于出口。1994年,全省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达到6.7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52.6%,比1988年增长了74.3%,其中名特优新产品的出口总额占90%以上。出口品种已由1988年的几十种增加到1994年的690多种,几乎包括了全省所有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出口范围遍及世界各地。这不仅为安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为名特优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
(4)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全省大约有1 6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据初步匡算,除常规农业吸纳劳动力外,近年来因名特优农产品综合开发约吸纳了180多万农村劳动力。通过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综合开发,拓宽农业生产领域,形成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潜力大,成本低,也比较现实。

☚ 四、名特优产品开发   (二)名特优畜产品开发 ☛
000026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