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变化趋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变化趋势

(一)变化趋势

1. 人口众多,垦殖指数增高。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人口增长迅速,总人口居全国之首。其区域分布是东多西少,盆地多于盆周。尤其是盆地人口稠密,1987年统计占全省总人口的74.4%,密度高达530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农业区域之一;而川西北高原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0.45%,密度仅为6.73人/平方公里,是四川省人口数量最少、密度最低的区域。四川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宜耕土地已陆续开发利用,全省垦殖指数达15%(耕地概查数折算)。区域分布特征是: 东部垦殖指数较高,西部较低;盆地内部高于盆周山区。目前,在某些区域已出现垦殖过度的现象。盆地土地面积,仅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而耕地面积却占到75%,垦殖指数一般都在40%以上。尤其是成都平原,垦殖指数高达60%,是全省的高垦区域。川西北高原,土地面积约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50%左右,而耕地不超过8%,平均垦殖指数不足1%,是垦殖指数最低的区域。四川盆地由于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长期以来靠大量毁林开荒增加宜耕土地面积,以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因此可供开垦的土地几乎都已垦殖利用,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十分贫乏。由于垦殖过度,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构成了现实威胁。
2. 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新中国成立以来,因毁林开荒,过量采伐,使有限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1951—1981年的30年间,全省因毁林开荒就减少林地面积186.66万公顷,相当于现有林地面积的15%;加之单纯强调森林的经济效益,过量采伐,也造成森林面积缩小。受此双重影响,全省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降至1962年的9%,下降10个百分点。以后虽有所恢复,但到1987年也仅为13.1%。近几年来,由于狠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森林覆盖率上升较快。1990年,根据全省第二次森林资源调查口径统计,森林覆盖率为19.2%,基本恢复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但新增林地多属中幼林,急需抚育更新。而且从区域分布来看,森林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和盆周山区,森林覆盖率分别为17.9%、24%和16.7%;在盆地内部则情况欠佳,到1985年森林覆盖率仅为12%左右,尤以丘陵地区为甚。据川中53个县的调查,森林覆盖率只有8%左右。由于森林覆盖率下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0年代的9.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985年的24.9万平方公里,增长1.6倍,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43.8%,年泥沙流失量达12.1亿吨。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包括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和四川8省)水土流失面积35.3万平方公里和年泥沙流失量15.6亿吨相比,四川分别占70%和77%,从而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目前,每年经三峡流入长江下游的泥沙,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2亿吨上升到6.8亿多吨,增长30.8%,相当于每年冲走土层厚达0.5米的耕地面积6.67万公顷,损失肥料折合标准化肥520万吨。有关调查材料还表明,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3.7%,泥沙流失量为6.8亿吨,占60.2%。特别是盆地丘陵,已成为全省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域,1986年水土流失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泥沙流失量达3.7亿吨,分别占全省的30.5%和32.7%。其中琼江流域情况尤为严重,1987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0.33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5%,比1957年扩大了40%左右,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37.4%。近几年来,各地虽已恢复了水土保持机构,并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260平方公里,但问题仍很突出,能否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四川农业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工业“三废”污染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年四川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 598亿标立方米,处理率为50%,其中二氧化硫量为164.8吨,居全国之首。1987年全省工业废渣排放量为986万吨,处理率为52%,综合利用率为22%;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 619万吨,处理率为26%。含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不经处理而向耕地和江河排放,势必造成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据成都市典型调查材料统计,全市目前耕地“三废”污染面积已达2000多公顷,并呈扩大趋势。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全省有80%的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江主要支流之一的沱江,每年接纳工业和生活污水达4亿多吨,含氨氮氟化物等指标已全面超过地面水标准;岷江水系成都段的南河、沙河、府河等,每天接纳污水100万吨以上,有机污染物质严重超标,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水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嘉陵江重庆段,大肠菌群超标率已达到93%;金沙江攀枝花段,超标率为72%。许多环境保护专家指出:“巴山蜀水将变成巴山污水”。
4.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森林面积减少,直接造成生态系统内部功能紊乱,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四川灾害性天气的危害性和发生频率。根据气候资料,四川1801—1975年的175年间,总共出现70个干旱年,平均每5年出现两次。近几十年来,干旱频繁出现,危害程度日益加剧。1951—1983年的33年间,除1954、1956年两年无旱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50年代3年一大旱,60年代2年一大旱,70年代以后基本上是10年九旱。严重干旱出现的频率高达70%,且持续时间长。尤其是伏旱,较过去增加1倍多,受灾面积不断扩大。1983年全省旱灾面积达到2 940万亩。
与此同时,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也明显加快。50年代共发生洪涝灾害3次,60年代5次,70年代6次,进入80年代后几乎每年都有洪涝发生。1981年四川发生了历史未遇的特大洪灾,受灾面积波及135个县(市、区),其中淹没县城57座、场镇176个,受灾人口2 000万人左右,受灾作物面积117万公顷,毁损农田9.8万公顷。据有关材料表明,四川历年洪涝灾害面达162个县,其中山洪成灾的111个县,占68.5%,江河成灾51个县,占31%。1987年全省耕地受灾面积高达109.7万公顷。
此外,山崩、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也相当高,是我国重灾省份之一。其中,山崩、滑坡总量占全国1/4以上,体积在1 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滑坡几乎占全国相同规模的50%左右;发生泥石流的县,在30年代四川仅有30个,50年代为16个,进入80年代已扩大到135个。目前,全省有泥石流沟2 370多条,新老山崩、滑坡18万个,泥石流域面积达到1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1/5左右;受泥石流、滑坡危害和威胁的有县城49座、场镇200多个,波及人口100多万人,成为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隐患。

☚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二)影响和后果 ☛
000045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