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发展过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发展过程

(一)发展过程

1950年召开的全国农业会议,作出了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对原有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整顿,逐步恢复与发展。当年4月,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领导下,在改编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中央农业实验所成都工作站等5个原有机构的基础上,统一组建了西南农林部四川农业实验所。1952年四川建省后,抽调一批农业科技人员支援云南、贵州及建立西南、东北两个大区农科所。1953年,四川农业实验所更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下设10个机构,并辖泸县稻麦试验场等7个单位,设立作物、土肥、植保、畜牧、农具等专业系室,共有职工3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37人,占43%),试验地40多公顷。50年代末,全省农业科研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各地、市农科所在原属省农改所地区试验场的基础上相继建立。至1963年底,四川省农科所职工已增为683人,加上代管的7个厅属所、站,达到1 700多人。省属及各地市农科所合计职工已有3 890多人。
1950—1963年,共开展了1 000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农村建立基点35个,取得对全省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或促进作用的重要科研成果80多项。先后培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4 600多人。在丰产栽培、改土施肥、防治病虫、畜牧兽医等许多方面,也研究提出了与当时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有效技术措施。60年代以后,贯彻《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统一组织全省专业和地区的科研计划,使四川省农业科技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农科所也升格建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1964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正式成立后,恢复并增设了农经、农史、农业气象、蔬菜、科技情报、山区研究等研究室、系;四川省农业厅直属的6个所、站,也划归省农科院领导。该院开始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专业初步配套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绵阳、南充、万县、内江、达县等地区和成、渝两市的农科所,也开始在省院支持下,初步形成一些各有特色的专业性或地区性的科研机构。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川省农业科研事业受到严重干扰,个别研究机构被撤销(如省农科院的农经、农史、山区研究室,涪陵等地区研究所),某些研究工作和试验暂时中断,保留下来的研究事业受“左”的影响也走过不少弯路。但值得庆幸的是,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建制、队伍和业务,特别是1972年以后,中央采取了一些保护和加强措施,重新恢复了省农科院与各地区农业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业务联系,继续协调了全省农业科研计划,加强了专业与地区间的科研协作,使科研工作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其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各系、站改为专业研究所,1977年新建了水产研究所,并代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的重庆柑桔和农药两个研究所;而农业气象、农田水利、蔬菜等研究机构则相继从四川省农科院管辖下独立出去,形成各自的机构与体系。1978年底,四川省农科院的职工达到2 700多人,加上地、市、州及各省属独立专业所,全省共有职工5 700多名。在此期间,每年平均开展100多个课题的研究,1964—1978年获得的科研成果共计100多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农业科研事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代管的柑桔、农药两个研究所,重新回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属的畜牧研究所,划归四川省畜牧局。各地、市、州农科所也随一些行政建制调整,重新改变了隶属关系。有的农业大学,成立了自己的小麦、水稻等研究所。省农科院在原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了中心实验室、成都遥感分中心、园艺果苗中心、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室等新的研究机构;水稻所改为水稻高粱研究所,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改为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并相应建立了一些经济实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科研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现已形成一个分布全省,专业比较齐全,为全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发展服务的农业科研体系。1990年底,全省共有独立的农业科研机构131个,职工8 4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3 156人。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全省共取得获奖科研成果1 173项。到1991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共获得科研成果516项,其中获奖成果434项(次),包括国家级奖励33项,部省级奖励368项;仅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获得国家级奖励23项,部级奖励43项,省一、二等奖励41项,占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奖成果总数的69%。省内农业大学和绵阳、南充等不少市地农业科学研究所,也获得许多国家级和部省级的成果奖励。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科学研究   (二)主要成就 ☛

(一)发展过程

(一)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一直坚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搞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8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在农村建设精神文明。最近10多年来,四川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1979—1982年)。这期间,加强了在农村以治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82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批转了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工作小组《关于广泛深入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要求各级统一部署,抓好城镇,带动农村。6月,中共四川省委又批转了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岗位责任制加以考核,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无神论教育。这一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主要是以“五讲四美”和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由青少年扩及到全体农民。
2. 第二阶段(1982—1986年)。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以后,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要培育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有组织地开展,并由一般单项开展到综合、全方位进行,逐步规范。1984年10月根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服务,结合整顿农村党支部,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3. 第三阶段(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以来)。根据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在农村深入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守法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提倡团结和睦,互助互爱,尊老爱幼,学科学,用科学,讲卫生,讲文明,反对一切陈规陋习。1987年3月在农村又开展了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活动,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等重点。1988年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绵竹县召开座谈会,大力推动文明村镇建设。之后,全省农村又先后开展了军(警)民、工农共建精神文明、农村党员“三带”、评选农民“三户”、妇女“双学双赛”、“场镇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二、精神文明建设   (二)基本内容和做法 ☛
000049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