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扎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扎染

223 扎染

古称“纹缬”、“撮缬”。中国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出现于晋、唐,因具天然意趣,而为当时时髦服饰而广为传播,工艺简单,即用线在布上扎成、缝成各种花纹,然后入染,扎缝处之布面,起到防染作用而不着色,形成色底白花 (也可套色) 的效果。

☚ 蜡染   剪纸 ☛
扎染

扎染Zharan

在纺织品上,有计划地按照预想的效果,用针缝、线扎等方法加以处理,使其在染色时,局部因挤压、叠遮起到防染的作用,得不到染色,形成自然的花纹。也称为绞缬,是我国古代纺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属于采取防染法染花的工艺。扎染在古代时已在民间大量使用,染制方法简单易行,风格自然多变,朴素大方。一般扎染用单色加工。效果比较丰富的,可以用套染加工出多彩的纹样,具有晕染散化的特点,色彩绚烂,变幻迷离的装饰效果,受到人们的喜爱。从目前出土的古代资料来看,已发现的最早的扎染实物有前秦的大红绞缬绢。扎染的工艺方法有多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缝绞法:用针线穿缝或绞扎的方法,以达到局部防染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叠坯、缝绞、浸水、染色、整理五道工序完成。二、夹板法:把织物根据预先设想的计划折叠起来,再用对称的几何形小板块将其缚扎夹起来,然后染色,可以获得防白花纹。三、将织物作经向或对角折叠,在不同的位置上,以织物自身打结抽紧,然后浸水、染色即成。四、把织物叠起或是不叠起均可,加以绑扎,然后浸水、染色,以造成防白花纹。扎染的工艺技法在近年来得到新的发展,表现力进一步增加,有的能够表现具体形象。

☚ 套染   蜡染 ☛
扎染

扎染

湖南民间传统染缬工艺。又名 “撮缬”、“绞缬”。早在东晋时期 (公元四世纪),已能运用扎染技术生产富有艺术性的花色织物。其工艺方式古代也有记载。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谓之缬。” 湖南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民间都能熟练运用这种技艺染制纺织品。操作时,按一定规律将坯布或衣物折叠用线进行扎结; 也有用谷物等作垫衬物,在外部以线扎结。染后晒干,拆去线结,即显出各种花纹图案。由于织物纤维的毛细管效应,扎染的花纹带有特殊的艺术化的无级层次色晕(又称“摄晕”)。纹样主要有梅花纹和鱼子纹。染品清新雅致,别有韵味。民间多用作日用衣被帐、头巾等,近年来已有装饰性工艺品出现。

☚ 蜜蜂缠枝花缎   夹染 ☛
扎染

扎染

古称“绞缬”,我国传统印染技法之一。把布料按构想的花纹折叠、缝结起来,放进染料缸里染色后取出,拆去缝结的线,由于折叠缝合之处,染料短时间内未渗透进去,就成为深地白花的扎染花布。再以此制成各种服饰或生活装饰用品。山东的扎染花布多为蓝地白花,按扎结方法的不同,又分为“豆花布”和“撮花布”两类。“豆花布”是在布料上先放好苞米粒或豆子、绿豆、高粱米等圆形颗粒后再扎结,染后呈现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圈形纹(如在包结谷物的小球体上,染前再按不同方向缠几道线,染后的圈纹里还能出现一些花蕊似的辐射线);“撮花布”是折叠和压线兼用,因折叠次数和方向的不同,扎紧染色后可呈现出不同状的斑点或“蛾子”(蝴蝶)形。扎染出的白色花纹,其边往往朦胧不清,隐现不一,形成一种色晕感。具有其他印染方法难以求得的艺术情趣。

☚ 王次   元草辫 ☛
000112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