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步形成商品化、社会化综合产业体系
全省乡镇企业,从省情出发,根据不同的地区差异,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面向市场,注重效益”的方针,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资源优势型的企业,支农企业,为国营工业配套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和商业服务企业。逐渐形成了农业、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众多,门类齐全的综合经营格局和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以及现代化水平的企业群体。到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共有464 500户。其中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153个。
全省乡镇企业产值超过3 000万元以上的县(市)有28个,超亿元的县(市)有14个,超5亿元的县7个,超亿元的乡镇5个,超百万元的村144个。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矿产、建材、机械、化工、金属、木材加工等主体行业,组建了啤酒、淀粉、植物油、化工、铁矿等13个企业集团。为今后实现大发展积蓄了一定的后劲。从业人员1 552 591人。工资总额229 800万元。实现产值1368756万元,总收入1710025万元,创利税205 136万元,固定资产总额423300万元,百元固定资产创产值320元,百元固定资产创利税47元。
乡镇企业素质不断提高。反映在技术素质上,拥有部优产品54项,省优产品152项,省优秀新产品90项,开发市以上新产品1 865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91项,填补省空白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产品437项;有3 837户乡村骨干企业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获部质量管理奖2项,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0%以上。全省有272户企业实现了科技达标。群众性QC小组活动十分活跃。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有9205个QC小组,取得成果5 312项,创经济效益约2 700万元。有1个QC小组首次荣获农业部一等奖,2个QC小组被评为省优秀小组。科技兴企活动的开展,使吉林省乡镇企业已逐步走上了依靠科技、振兴发展之路。
反映在管理素质上,有435户企业升入市级以上先进企业,其中省预备级161户,省先进级26户,全国乡镇企业系统先进级1户,国家二级企业3户。以企业升级为导向,带动全方位的管理、下发《乡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百分考核细则》、《乡镇企业评估定级等实施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乡镇企业双轨升级标准等级体系。
反映在人员素质上,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22543人,占7.9%,初中文化307983人,占19.83%;中高级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经济师、会计师)2738人,占0.18%,助理工程师13 742人,占0.89%,技术员2 353人,占0.15%。“七五”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各类人才30. 5万人次,其中参加各类成人中高等教育的2. 3万人,一大批乡镇企业家脱颖而出,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起着带头和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