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林牧渔业
1978年以前,武清县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兼作棉花、油料及瓜菜等一些经济作物,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武清县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稳定粮食、主攻蔬菜、优化林果、强化畜牧养殖”的思路,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城郊型农业新格局。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棉花生产、平原绿化、“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单位。
农业。1995年全县农业产值19.5亿元,比1978年增长36倍;农业增加值11.3亿元;农业商品率达到85%以上。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52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2倍和1.3倍;建成吨粮田0.867万公顷。耕地亩产600千克,比1978年增长2.2倍。夏粮亩产登上了400千克台阶,名列天津市各郊县首位。种植业中粮、菜、果的种植比重由1978年的97.8:1.6:0.6调整为1995年的61.8:31.7:6.5,蔬菜占地面积达到1.293万公顷,蔬菜总产194.5万吨,比1978年增长34.3倍。保护地生产从无到有,到1995年,全县蔬菜保护地发展到9 866.7公顷,其中大棚温室面积686.7公顷,引进种植了一批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林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6 067公顷,果品产量5.3397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566倍和79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13.6%,比1978年提高8.7个百分点。农田林网面积0.9933万公顷,四旁植树达到601万株。
畜牧业。全县生猪饲养量50.5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1倍和1.1倍; 出栏36.2万头,分别增长45倍和3.5倍。肉鸡饲养量1 438万只,出栏1 340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14.9倍和15倍。蛋鸡存栏352万只,鲜蛋产量4.437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倍和5.2倍。肉鸭饲养量109万只,出栏48万只。奶牛存栏2 130头,鲜奶产量141吨。水产品产量19 195吨,比1978年增长47.6倍。
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围绕主导产业连片开发,初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七大生产基地,即: 50万头生猪基地,1 100万只肉鸡基地,1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15万头肉牛基地,1.33万公顷蔬菜基地,4 000公顷优质果品基地,0.267万公顷淡水鱼基地。在全县形成了东鱼、西畜、南果、北菜、中粮的农业区域新格局。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到1995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3家,年加工转化能力达20万吨,出口创汇2.1亿元。初步形成了生猪、肉牛、肉鸡、肉鸭、肉兔、速冻食品系统六大龙头。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前,武清县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武清县以水为中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农田水利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1995年底,全县干支斗渠达9 291条5 550千米,有水库、桥、闸、涵、泵站等各种水利工程设施3 395处,机井690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46万公顷,占总耕地的79%。与此同时,在北部地区建成8个井灌区,大力推广了防渗渠道、管灌、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全县节水工程控制面积达到2.466万公顷。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7万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1 516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109台,排灌机械2.2万台,植保机械65 160台,农田建设机械517台。全县农机作业率达54%,小麦、玉米的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到 1994年底,武清县有荒地2 113.3公顷,中低产田近1.8万公顷。为此,武清县把低荒资源开发改造作为农业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规划到“九五”末,把全县所有低荒资源开发改造完毕。近几年每年改造面积都在2 000公顷以上。
(一) 农林牧渔业
新中国成立后,静海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五个方面的历史性改善: 在耕地条件方面,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由1966年的4 140公顷,增加到1995年的2.4386万公顷;肥料条件方面,平均亩施化肥由1966年的1.5千克,增加到1995年的55千克;农业机械条件方面,动力机械从无到有,拖拉机发展到4 286台、75 141马力,平均16.2公顷耕地就有1台拖拉机;种籽条件方面,优种化水平达到85%;水利条件方面,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渠相通,站站相连,遇旱能浇,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体系。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0 376万元,比1949年增长41倍;比1978年增长5倍多。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总产值占74.43%,比1978年下降11.44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占1.20%,畜牧业总产值占20.35%,渔业总产值占4.02%,分别比1978年增长0.53、7.09和3.82个百分点。
种植业。1995年,粮食总产30.31万吨,平均亩产344千克,比1978年分别增长0.8倍多;比1949年分别增长17倍多。蔬菜总产32.568万吨,棉花总产700吨,油料总产6 92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7倍、1.9倍和1.9倍;比1949年分别增长12.3倍、3.4倍和27.8倍。1949—1995年,粮食总产年均增长6.55%。
林业。1995年,全县绿化覆盖率为13%,实有林地面积7 831.6公顷,比1978年增长5.5倍,比1949年增长14倍多。林业总产值842万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比1949年增长104.3倍。四旁植树564.5万株,比1949年的4万株增长140倍。果园面积6 750.8公顷,比1978年增长4.8倍,比1949年增长近7倍。干鲜果产量7 220吨,比1978年增长1.9倍,比1949年增长11倍。1991年,静海县获全国绿化委员会颁发的 “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单位” 称号;1992年,获林业部颁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畜牧业。1995年,畜牧业总产值14 324万元,比1978年增长4.4倍,比1949年增长19.8倍。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8.39%,比1949年提高5.80%。大牲畜年末存栏43 083头,比1978年增长28.22%,比1949年增长96.50%。生猪存栏量11.09万头,比1949年增长11.3倍。羊存栏量15.67万只,比1978年增长近4倍,比1949年增长16.2倍。蛋鸡存栏119.7万只,比1978年增长2.9倍。
渔业。1995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6 056吨,比1978年增长26倍,比1949年增长3.8倍。淡水养殖面积959公顷,比1978年增长4.7倍。渔业总产值2 832万元,分别比1978年和1949年增长49.6倍和15.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