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村邮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村邮政

(一)农村邮政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高原山区,民族众多,通信发展缓慢。在云南通信史上,邮驿起源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直到清末近代邮电创设,通信工具始有改进,形成邮电分设的局面。
邮政通信最早是元代在云南部分地区设邮驿,为封建王朝传递官方文件,往来于通都大邑,清时虽有民信局收递民信,亦限于城市和较大集镇。边疆山区农村不通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大清蒙自邮政总局成立,同时在部分府州县设邮政分局,在个别县和集镇设邮寄代办所。这是云南最早的县乡级邮政局所,以后陆续增设,至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全省共有20余个邮政分局和100余个邮寄代办所。近代邮政初期,各分局间往来邮件运递靠民间马帮带运。以后,除云南府至河口间由滇越铁路运输邮件外,清政府在云南境内陆续开辟以云南府为中心通向三迤部分府州县的步班或马班邮路,部分邮寄代办所进出口邮件靠社会力量捎转。大清邮政自光绪年代设局所至清末开办的邮政业务有信函、明信片、小包、小汇等。民国成立初,中华邮政沿用清末旧制。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处于后方重地,战区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迁入,人口大量增加,局所随之增设,至1945年全省共设有邮政局、支局90余处、代办所900余处。抗战胜利后,迁滇单位复员,邮政代办所减少,至云南和平解放后的1949年末,全省共有邮政局100余处,代办所400余处,邮路2万千米。这些局所大部分设在县城所在地,邮路也只通达县城和少数集镇,广大边疆山区除铁路沿线外,仍不通邮。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人民政权接管了云南邮电企业,中华邮政经过民主改革,建立了人民邮政。中央邮电部提出“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方针,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邮政通信建设,以加强党和政府同农村人民的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云南人民邮电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至1952年底,全省乡邮人员增至570余人,加上各县政府交通员近500人,形成千人以上的乡邮队伍,邮递里程增到两万余千米,邮递面达到377个区、3 442个乡政府所在地,改变了农村邮件报刊由用户来邮局或代办所自取的局面。
60年代初,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省内乡邮内部采用亦工亦农制度(即吸收农民不脱产兼搞邮件报刊投递,邮局付给一定报酬),使全省扩大了527个社队(大队)通邮,并把4日及以上邮班的1100个乡社均改为3日班,对不通邮的社队利用学生放学、干部开会、群众赶街等捎转信报,使农村通信有了改善。60年代中期以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村邮政通信制度废止,人心涣散,服务水平下降。
1980年以来,在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邮电部门试行经济核算,根据云南农村道路条件较差,乡邮步班比重大、里程长、信报量少、支出大等具体情况,将部分自办农村邮路改为代办,实行邮路承包制,在较大的村建立邮件交换点,发展营业和投出兼顾的代办点,至1989年全省实行承包的农村邮路819条、里程达3.26万千米,全省行政村通邮面达97.7%。随着省内农村公路的修建,机动车和自行车邮运增加,至1990年全省农村邮路17.13万千米中汽车、摩托车邮路达2.02万千米、自行车邮路6.02万余千米,合计8.2万余千米,占全部农村邮路的48%。至1999年,有部分农村邮路并入长途邮路,全省农村邮路为16.67万千米,在全省1 565个乡镇中按固定班期投递邮件的达1 558个,占全部乡镇总数的99.6%。全省农村邮电局所比1949年增加15.1倍,农村邮路总长度比1949年增加7.3倍。
在农村邮政业务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只出售邮票,收寄平信和挂号信。开办信函(包括平信、挂号信、明信片、印刷品等)、包裹、汇兑、报刊发行等业务。80年代后,又恢复办理集邮和邮政储蓄业务,至1995年底,在全省1 549个农村邮(电)自办分支机构中,办理邮政业务一般七八种,少数支局所还增办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等业务。

☚ 三、农村邮电通信建设   (二)农村电信 ☛

(一)农村邮政

(一)农村邮政

河南农村邮政通信网,是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到各乡、镇、村的星状网络。乡镇所在地设有邮电支局、所,部分行政村设有邮电所或邮电代办点,邮政通信在农村办理的业务一般为函件、汇总、储蓄和报刊发行五大类。
1.恢复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接管改造了中华邮政并将之与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邮政合并,组成了全国统一的人民邮政。河南的农村邮政通信工作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全省农村邮政发展的新篇章。到1949年底,全省逐步建立了邮政局并开始农村邮政网络的恢复与建设,改组村镇邮路,发展区、乡、镇、村的邮政通信,并办理邮政业务,当年建成步班邮路18 827.7公里。1950年至1951年先后实行了“邮发合一”、“邮电合一”体制,促进了全省农村通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到1952年底,发展建设农村邮电支局所达到2 046处,步班邮路达13 990公里,农村自行车邮路62 692公里,占全省邮路总数94%。
2.建设发展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邮件、报刊等业务量日益增加,农村邮政机械化程度也有了较快发展,1956年农村自行车邮路达到75 285.2公里。1961年全省第一条单程91公里农村委办汽车邮路开通。到1966年全省农村委办汽车邮路已发展到24个县、32条,农村邮路单程达到2 174公里,占全省委办汽车邮路的26.8%,自行车、摩托车邮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投递路线长达149 368公里,比1961年增加了81.4%。随着农村邮政业务量的不断发展,到70年代初,农村摩托车邮路发展也较快,而且广泛用于农村邮件、报刊的投递。到1973年全省农村的投递路线已增加到169 327公里,比1967年增加了13.4%;用于农村投递的摩托车398辆,摩托车邮路及投递路线增加到12.8万公里;用于农村邮路的汽车邮路发展到46个县、64条;邮路长度达到4 821公里;全省邮电局、所建设发展到2 292处,营业面积覆盖全省80%以上的农村。
3.飞速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农村邮政通信蓬勃发展,尤其是邮政固定投资增长较快,从而大大加快了农村邮电支局、所和邮路的建设以及邮政设施的技术改造。到1985年,农村的邮电支局、所达到1 892处,农村自办、代办、邮政点达2 000多处,报刊发行站1 000多处,农村的邮政投递路线183 922公里,自办汽车邮路5 341公里,分别比1970年增长13.7%和90.6%;代办邮路460条1 732公里;每天投递一次及一次以上乡镇2 064个、行政村26 333个,分别占全省乡镇和行政村的98.19%和78.9%。进入“八五”时期,一些新型的邮政业务,如农村集邮、邮政储蓄、特快专递、商业信函在农村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到1993年,农村标准化支局、所和标准化邮路的建设以及邮政运输设备改造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建设邮电支局、所2 165处,其中标准化局 所合格率占78%,发展农村信、报站1 189处,农村委办汽车邮路5 064公里,摩托车邮路6 212公里,自行车邮路13 697公里,步班邮路167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69 184公里。截止1995年,全省农村邮电支局、所达到2 568处,代办所623处,全省通邮的乡镇达到100%,通邮的行政村达到99%,农村邮路和投递线路长达185 310公里。一个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的、以城市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全省邮政网路已基本形成。

☚ 二、农村邮电通信   (二)农村电话 ☛

(一)农村邮政

(一)农村邮政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贵州境内设立第一个邮政机构——贵阳邮局。次年先后设立郎岱(今六枝特区)、遵义、镇远3个邮局。由于当时贵州无通商口岸,境内各地邮局均分别隶属于设在外省的邮政总局(邮界)管辖。初创时的业务仅有平信、挂号信、明信片、印刷物、包裹、货样等。邮运除镇远以下有邮船外,其余均靠步班邮运。1910年全省邮路总长度5 490千米,全为步班邮路。由于贵州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邮件投递量小,邮政发展极为缓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贵州成为大后方,外来人口增多,经济、文化及交通事业才有较大发展,贵州邮政通信亦随之出现兴旺局面。邮政局、所,邮件投递量及邮路长度均发展较快。到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时,全省邮政局、所443处,全省除长顺,望谟、从江、台江、雷山、册亨6个县外,其余73个县均设有邮局。邮路总长度1.38万千米,其中步班邮路长度1.23万千米,占邮路总长度的88.9%。邮政业务量51. 1万元。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农村邮政通信十分困难。1949年,全省仅有农村邮路48条,3 218千米,仅占当时全省邮路总长度的23.2%。邮路沿线设有少数代办所和信柜,邮件由农村邮件代办所或信柜负责人承担投递或捎转,邮局派邮差将应投邮件送到代办所或信柜即止。邮差在乡村邮路过程中顺便收投沿途用户的邮件。1949年全省仅有农村邮差37人(临时雇用)。
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农村邮政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50—1957年, 遵照邮电部关于“邮政设施实行恢复、整顿和重点建设”与“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邮政业务, 并尽量发展代办机构”的方针, 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代办机构, 增辟邮路,采取自办与委办相结合的办法, 加速省会到各专(州)、县所在地的干线邮路建设, 成倍增加农村邮政投递路线, 发展农村投递网。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 全省通邮的乡达到了96%, 农村邮路长度达6.76万千米, 有农村邮电局、所1 147处(1956年统计数)。1958年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全省贯彻邮电部关于“农村邮电建设以公社为主, 社建社有和农村邮政投递工作由公社组织邮递员与国家结合解决”的方针, 农村邮件及报刊的投递, 邮政自编力量投到公社, 公社以下由公社自办邮递员收投。1958—1960年, 农村邮政通信发展较快, 到1960年全省有农村邮电局、所1 652处, 农村人民公社都建立了邮电局、所, 农村邮路长度达8.54万千米。1962年由于公社范围调整, 原人民公社邮电局组织管理办法已不适应, 公社邮电局均收回作为邮电局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农村投递改为保证投递到公社, 争取多投邮路沿线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公社邮递员有条件的均转为自编邮递员。在1961—1978年这段时期, 中间虽然有3年经济困难的挫折及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 但是农村邮政建设总的趋势还是发展的,而且是向农村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到1978年, 全省农村有邮电局、所1 277处;邮路长度达11.47万千米;人民公社的亲投率达100%;生产大队的亲投率达81.2%;生产队的亲投率达58.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息需求量逐年增大,邮件、报刊逐年增多,农村邮政建设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1990年,全省农村有邮电局、所1 094处;设在农村的信筒、信柜有1 701个,占全省总数的76%;邮路长度达到429条14万千米;邮件投递一般均投到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在地的自然村。乡(镇)亲投率达100%,3天以内投递的占96.2%;村的亲投率达到95.6%,3天以内投递的占84.7%。农村邮运彻底改变了解放前人背马驮的落后状况。1990年农村邮路中,由汽车运输的9 809千米,占70.1%。农村邮政函件、包裹、汇兑、发行四大业务成倍增长,为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沟通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农村邮电   (二)农村电信 ☛
000129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