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具增补与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历经战争的破坏,农业生产资料受到严重损毁。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人民政府实行了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积极推广新式农具和示范使用农业机械的方针,并发放大批农具贷款,使农具数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1.增补旧式农具。1950年春,河南省人民政府组织动员了几乎所有的机械厂、铁工厂大力生产各种农具。并在尉氏县、扶沟县、周口市和开封市建立了农具站,开始了旧式农具的增补工作。1951年1月,建立了河南省农具总站,同年2月,总站在开封举办了农具展览会。之后,各地、县陆续建立了农具站和农林技术推广站,还先后召开了3次全省农具工作会议,讨论研究了增补旧式农具以及鼓励农民个人购置和修复各种农具的具体措施。各地大力组织铁匠、木匠打造、修理传统农具。到1952年底,全省利用贷款增补各种旧式农具332.4万件,加上农民自动增补的旧式农具,基本上解决了农具严重缺乏的问题。
2.推广新式农具。1953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积极着手推广新式农具。当年推广解放式水车4.74万部,各种新式步犁3.07万部,耘锄1 567部,玉米脱粒机950部,喷雾器9270部。1954年全省开始试制双轮双铧犁。1955年,新式农具推广形成高潮,这一年推广双轮双铧犁、步犁等各种新式农具20.93万件。1956年到1957年,推广新式农具工作持续发展,全省共推广新式农具115.93万件(部)。其中:双轮双铧犁18.4万部,步犁20万部,水车48万部,播种机等大型畜力农具2700多部。这些新式农具的应用对农业增产有明显效果。
3.工具改革运动。1957年冬,掀起了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1958年,省成立了农具改革办公室,确定农具和工具改革的重点是:农业增产最显著,生产季节最紧张,劳动强度最大的农具和工具。如小麦收割、脱粒,水稻插秧、提水灌溉、运输、深耕、治虫、磨面、碾米和滚珠轴承等。广大群众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人人献计献策,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当年全省改良、创造、仿制各种农具、工具3 500万件。1959年,工具改革运动进入创造发明和推广使用并举阶段。河南各地发明的小麦自动播种耧、木质钢片磨、红薯粉碎机、“搬倒海”水车等列为全国推广机型。有8种先进农具还被选送到“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展出。1960年,先后掀起了抗旱浇麦、夏收夏种、抗旱抢种、秋田管理、三秋生产、红薯加工6次全民性的工具改革高潮。投入工厂、修理站(组)4万多个,参加铁木工匠47万多人,创造出向全省推广和推荐的各种先进工具500余种。到1961年底,全省半机械化农具发展到227.28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