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作物病虫害
河南省农业病虫等生物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据调查,全省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近5 000种,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约210种。
病害1 747种,包括真菌病害75种,病毒病害115种,线虫病害39种,细菌病害75种,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35种,生理性病害31种,其他病原所致病害13种。主要有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粒线虫病,玉米大、小斑病,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水稻瘟病,红薯黑斑病,花生青枯病,西瓜枯萎病,苹果烂果病,白菜软腐病等。
害虫3 850种,隶属30目、372科、2 133属。其中鳞翅目1 101种,鞘翅目768种,膜翅目392种,双翅目350种。主要优势种群有蝗虫、小麦吸浆虫、棉铃虫、地下虫、水稻螟虫、玉米螟虫、蚜虫、菜青虫、果树食心虫等。
杂草697种,隶属348属、88科,包括麦田杂草238种,秋田杂草427种,稻田杂草155种,果园杂草402种。主要种群有野燕麦、看麦娘、猪殃殃、光头稗、牛筋草、马唐、大麻、刺儿菜等。
害鼠33种,隶属2目、7科、4个虫科、19个属。主要优势种有大仓鼠、黑线苍鼠、黑线姬鼠、褐家鼠、棕色田鼠、社鼠等。
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0.21亿~31亿公顷次,重发生年达0.33亿公顷次以上,粮食损失10%~15%,棉花、油料损失20%~25%,瓜果菜损失30%~40%。每年经过防治,损失大大减少。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控制其危害,仍损失粮食5%~7%,棉花7%~10%,油料15%。全省年直接经济损失20亿~25亿元。
1.蝗灾。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蝗虫严重发生15年次,即1951、1952、1957、1958、1959、1960、1964、1976、1984、1985、1986、1989、1994、1995年,出现过3个高峰期即1950—1952年,1957—1960年,1995年。高峰期年发生面积40万公顷,60万公顷和80万公顷,发生特重的1959年,全省发生80.3万公顷。严重发生年虫口密度每平方米平均5头以上,集中危害区平均每平方米达到900多头。50年代蝗虫发生区主要集中在安阳、新乡、周口等地区原黄河故道内的内涝蝗区。如1954年周口地区9个县蝗虫严重发生的面积4.67万公顷,虫口密度极大;商水县蔡庄坡0.17万公顷高密度蝗区,蝗蝻盖地约5厘米厚,所到之处禾、草、树叶被吃一光。
1957—1966年河南省年发生蝗虫46.7万公顷,较50年代增加13.4万公顷,平均发生面积49.8万公顷,是河南省历史上蝗虫发生的最高峰。发生的自然地理区段主要有安阳、新乡、周口、驻马店等地区的40余县。如原安阳地区所属8个县,1959年普遍发生蝗虫,面积31.1万公顷,占全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2.1%。
1967—1980年,经过全面大力防治后,蝗虫发生面积,密度明显下降,实现内涝、沙碱蝗区的彻底改造,52个县去掉了蝗区号的帽子。此间15年内全省共发生蝗虫546.67万公顷次,防治43.91万公顷次,其中飞机药治面积15.50万公顷,人工药剂防治面积28.41万公顷,有效地控制了蝗害。
1981—1995年,河南省的蝗虫全部集中在沿黄河的21个县内的黄河滩蝗区,面积约10万公顷,年发生面积7.33万公顷。
49年来蝗虫发生虽然严重,但由于蝗区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力量进行防治,从没造成蝗虫起飞或严重危害,实现了中央规定的“不起飞、不危害”的要求。
2.小麦吸浆虫。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小麦吸浆虫大发生,造成严重灾害而又有据可查的有6年次,即1951、1952、1955、1983、1990和1992年,其中尤以1955、1992年发生危害最甚,损失小麦量分别为14亿公斤和25亿公斤。据河南省植保站不完全统计,大发生的6年中共损失小麦51.6185亿公斤,按现行价计算,因小麦吸浆虫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7亿元。
1950—1951年先后在内乡县赤眉镇、新野县老龙镇、南阳县官庄村、洛阳市南郊安乐窝村,发现吸浆虫危害小麦。经南阳地区农业部门调查,全区13个县中有11个发现吸浆虫,面积30万公顷,占麦田总面积的50%。
1953—1955年,经全省范围内普查,河南省有88个县发生吸浆虫18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周口、许昌、南阳、洛阳4个地区和新乡地区的西半部、信阳地区的北半部主要产麦区。南阳地区有12个县发生吸浆虫,总面积54.5万公顷,占麦田总面积的85.8%。经过8年多的大力防治,到1963年普查,全省吸浆虫发生面积已压缩到13个县20万公顷。
1977年发现个别地区(博爱县)吸浆虫回升。继之,到80年代初,不少地方吸浆虫明显回升。据1984年调查,全省已有5个地市30个县回升严重,发生面积28万公顷;1987年增加到11个地市、64个县、52万公顷;1990年猛增到16个地市(除濮阳市)87个县,发生面积122万公顷;1993年春各地市普查,全省已有97个县(市、区、场),吸浆虫发生面积176万公顷,虫口平均密度每小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土壤里有吸浆虫幼虫78头,其中有36个吸浆虫重发县,虫口密度平均每小方120~150头,最高密度小方达到1 850~4 460头(辉县孟庄村)。至此,河南省小麦吸浆虫出现了第二个发生危害高峰期。1992年全省吸浆虫大发生,高产、灌区麦田受到严重危害。损失小麦25.3亿公斤。仅据40个吸浆虫重发县统计,损失小麦1 500万公斤以上的县有16个;减产在50万公斤的县有21个。漯河市12.7万公顷小麦,因吸浆虫危害损失小麦5.3万公斤,不少田块绝产。
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历史上很少严重发生。80年代以来发生频繁,曾出现2次严重发生流行高峰,即1983年和1985年,全省麦田发生面积100万~333万公顷。如1985年小麦赤霉病突然暴发成灾,全省发病面积330.5万公顷,占麦田面积68.2%,损失小麦8.85亿公斤。重发生的地区多为高产灌区、沿河两岸和低洼潮湿地带,丘陵、干旱麦区发病程度稍轻。由于赤霉病发生危害严重,除造成较大量的减产外,另有105亿公斤小麦受到赤霉病病菌(镰刀菌)的污染。据河南省植保站统计,全省因赤霉病危害,损失小麦在5 000万公斤以上的地市有新乡、濮阳、周口、许昌、信阳、郑州、开封、驻马店;损失小麦在500万公斤以上的县有60个。
4.棉铃虫。90年代以来棉铃虫大发生,危害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等粮、棉、油、瓜、果、菜30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尤以棉田发生时间长、世代多(5代),危害严重。据河南省植保站记载,从1990年到1995年,全省年均发生面积691.2万公顷次(包括小麦等其他农作物),较70、80年代平均发生面积266.67万公顷次左右,增加2.5倍。80年代的8年中,棉田年均发生达标面积288.33万公顷次,占年均棉花播种面积96.67万公顷的近3倍。
1992—1995年,棉铃虫发生危害最为严重,4年间年均发生面积903.47万公顷次,较常年增加3.8倍,多种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如小麦旗叶被吃光,小麦穗和麦穗上的小穗被吃去或被咬掉;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叶、花、果均受到棉铃虫幼虫的严重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据地、县植保站测定,4年来遭受棉铃虫危害的农作物,一般减产5%~20%,严重发生地块产量损失在63%以上。棉花遭受棉铃虫危害尤其严重,大发生的4年,全省共减产皮棉约3.6亿公斤,平均每年损失1.8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