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文物
1. 四千年前的稻谷遗存。1973—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曲江马坝镇西南的丘陵地带发现石峡遗址,发现了数量不少的栽培稻遗存。在此之前,1960年在石峡遗址北面约0.5公里处的泥岭山岗遗址中也发现过炭化稻谷凝块。经鉴定,认为是以籼型为主、籼粳混杂的栽培稻。年代最早的距今已有4 500年左右。
2. 西汉陶猪模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广州小港路大元岗西汉晚期墓葬中发现了陶猪模型两件: 一为母猪,躺卧地上,四肢伸展,正给仔猪哺乳; 一为公猪,体形肥胖,俯伏地上。两猪的共同特点是头短宽,耳小而直立,颈短阔,脊腰宽广,臀部及大腿发育良好,四肢短小,属华南小耳型猪,与华北大耳型猪不同,具有早熟、快长、肉质好的优点。
3. 东汉陶水田模型。1961—196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佛山澜石东汉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陶水田附船模型。田面分为六块,田中塑有二个“V”字型犁铧,说明当时已行犁耕。还塑有六个陶俑,有的在扶犁耕田,有的在躬身收割,有的在插秧,有的在磨刀,表现出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与东汉杨孚《异物志》所说的“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的情况相吻合,说明当时已行双季稻栽培。
4. 西晋犁田、耙田模型。1963年在连县附城公社龙口大队的一座西晋古墓中(312年),出土了 一方陶质犁田、耙田模型,呈长方形(19×16.5cm),分为二块,一块有一人在驶牛犁田,另一块有一人在驶牛耙田。使用的是“耙”,耙下方有六杞较长的耙齿,上部有横木把手,耕者扶耙操作,与今天广东农民驶牛耙田的情景基本相同。
5. 古代的广东农书。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304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植物志,也可以说是广东最早的专述植物的农书。北宋郑熊《广中荔枝谱》(971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荔枝专著,可惜它和南宋张宗闵的《增城荔枝谱》(1176年)一样,早已失传。元明两代未见专门农书出版。到了清代,农书显著增多,约有二十种左右。清代广东主要农书目录: 《农桑易知录》三卷,郑之侨撰; 《广东农谱》六卷,陈张翼撰; 《烟经》二卷,赵古农撰; 《岭南荔枝谱》六卷,吴应逵撰;《龙眼谱》一卷,赵古农撰; 《槟榔谱》一卷,赵古农撰;《宝山橘话》一卷,李翰臣撰; 《化州橘记》一卷,阮元撰; 《岭海兰言》 一卷,区金策撰; 《课蚕要录》一卷,廖静波撰; 《粤中饲蚕八法》 一卷,蒋斧撰; 《岭南蚕桑要则》 一卷,赖凤韶撰; 《粤中蚕桑刍言》一卷,卢燮宸撰;《蚕桑谱》二卷,陈启沅撰。
此外,某些古代笔记小说类的著述,也有有关广东动植物和农业生产知识的记载,如东汉杨孚《异物志》、晋代郭义恭《广志》、唐代段公路《北户录》、刘恂《岭表录异》、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解代答》、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等以及某些地方志书。